临期食品挑选有门道,消费需理性( 二 )


至于临期食品的“临保期”,当然并不是“一刀切”,要根据食品的保质期,再参考行业惯例进行界定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临期食品的期限作严格界定,所以不同省市规定的临期时间也稍有不同 。
按照相关参考性时间,保质期在一年(含)以上的,临保期为45天;保质期在半年(含)以上不足一年的,临保期为30天;保质期在90天(含)以上不足半年的,临保期为20天;保质期在30天(含)以上不足90天的,临保期为10天;保质期在10天(含)以上不足30天的,临保期为2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保期为1天 。食品经营者可与供货商自行商议食品临保期,但不得低于上述期限 。
消费者要提升购买临期食品的安全意识,既要明确食品的临保期时间,也要注意食品的贮存条件等问题 。例如需要冷冻或冷藏保存的食品,如果贮存条件不达标,很可能会提前过期或变质;有的食品贮存条件对湿度、感光要求较高,如果不满足相关条件,食品的气味、口感、营养成分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坚果类食物 。
此外,不同种类的食品劣变的速度也不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果在运输或贮存过程出现问题,容易滋生微生物,如糕点、饮料等 。相对来说,水分含量低的食品不容易滋生微生物或滋生速度较慢,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
注意理性消费加强行业监管
据临期食品研究报告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
今年4月,我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其中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从避免食品浪费的角度来看,临期食品的流行,表明大众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和升级,对于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的确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
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邀请食品安全权威专家,制作了科普短视频《临期食品,可以买吗》,向消费者介绍和解读临期食品安全知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相关专家提醒,临期食品虽然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但应按需购买,不要囤积,以免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购买的临期食品要在保质期内尽快吃完,注意“在家过期也是过期” 。
刘阿姨夫妇与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家中人口较多,购买的食品通常很快就能食用完 。尽管如此,有时买临期食品多了也难免“中招” 。“有回儿子一家三口不在家,买的酸奶喝不完,过期只能扔了,太可惜了,买临期食品还得多考虑 。”刘阿姨说 。
张玮也在长期购买临期食品中总结出经验 。“网上销售的临期食品,大部分本身也不是市面上的热门品牌,少数大牌产品也是比较冷门的口味,线下折扣食品店也差不多 。尤其形形色色的进口临期食品,普通消费者更是难以甄别 。”张玮说,临期食品虽然价格低廉,但也要保持谨慎和理性,不要让买实惠变成交“智商税” 。
作为一种特殊食品,临期食品一来品质参差不齐,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二来往往经历多重流通环节,并且由于销售环节可能存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和消费纠纷 。加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临期食品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法律法规,相关监管部门要对临期食品进行针对性监管,保障临期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
从最初小规模店铺低价促销,到出现线下直营店,再到进入电商平台开始流行,临期食品行业的受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 。保障临期食品不成为“问题食品”,让这一行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加强市场监管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