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拍摄遥远宇宙红外图像,韦伯望远镜做到了!

本文转自:科普中国
2021年12月25日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搭乘欧空局阿里安5-ECA火箭成功升空 , 开始了它前往150万千米外“日-地拉格朗日2点”的旅途 。
2022年7月11日 , 在“离家”半年后 , 韦伯望远镜为人类寄回了第一张“明信片”——迄今为止最深、最清晰的遥远宇宙红外图像 。
成功拍摄遥远宇宙红外图像,韦伯望远镜做到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首张深场宇宙红外全彩图像 。
(图源:NASA官网)
这是韦伯望远镜的第一张全彩色图像 , 由韦伯的近红外相机(NIRCam)拍摄的深场由不同波长的图像合成 , 总共需要12.5小时 , 达到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深场之外的红外波长深度 。
那么 , 为何韦伯望远镜能够达到如此高水准的观测能力呢?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
韦伯望远镜上的黑科技
詹姆斯·韦伯的观测波段主要集中于波长为0.6-28.3微米的橙色光到红外线频段 , 它的更大口径和一系列新技术带来了远超前任哈勃、施皮茨、赫歇尔等知名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能力 。
成功拍摄遥远宇宙红外图像,韦伯望远镜做到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詹姆斯·韦伯看起来犹如一艘太空战舰
(图片来源:NASA)
例如 , 它能够看到更暗更古老的天体 , 甚至可以追踪到宇宙中第一批星系形成的痕迹 , 投入工作后将会极大提升人类红外天文学的相关研究 。
为了获得更好的观测能力 , 詹姆斯·韦伯在各项方面都进行了升级、更新 , 大大提高了各方面的性能 。
1、更大口径的镜片
光学和红外望远镜的核心是镜片 , 其口径与观测能力成正比 , 但也需要更高成本 。相比此前最大的哈勃望远镜 , 詹姆斯·韦伯的镜片口径从2.4米提升到了6.5米 , 集光面积也从4.5平方米攀升到了25.4平方米 。
成功拍摄遥远宇宙红外图像,韦伯望远镜做到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人类、哈勃望远镜主镜和詹姆斯·韦伯主镜的大小对比
(图片来源:NASA)
镜片太大 , 几乎很难整体制造 , 不仅失败风险大、材料成本极高 , 也势必带来整体质量和体积的攀升 , 甚至远超人类现有火箭的发射能力 。因此 , 詹姆斯·韦伯的镜面设计选择了拼接方案 , 由18面一模一样的六边形组成 , 发射时折叠起来 , 进入太空后再拼接到一起 。
【成功拍摄遥远宇宙红外图像,韦伯望远镜做到了!】2、堪称“鬼斧神工”的镜面材料
詹姆斯·韦伯在制造、发射和工作时要面临截然不同的温度环境 。特别是它的核心器件工作温度已非常接近绝对零度 , 对镜面材料的要求极高 , 因此需要同时具备抗弯刚度高、热稳定性好、热导率高、反射率高、密度低、温度形变小、性质不活泼等特点 。
而在精度要求上 , 最后镜片成型的制造加工精度要达到10纳米级别 , 这个要求所允许的误差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万分之一!而且在进入太空后 , 整体拼接和镜片姿态控制的精度也要达到同等水平 。
综合上述要求 , 詹姆斯·韦伯的镜片主要材料选择了碱土金属铍 , 10纳米几乎就是几十个铍原子并排摆在一起的宽度 , 这是接近“鬼斧神工”级别的制造加工工艺要求 。
3、一把屏蔽热量的“太阳伞”
远离地球 , 不代表能彻底摆脱地球的干扰 , 詹姆斯·韦伯还要面对太阳光和地球反射光/热辐射的干扰 。为此 , 它需要背上一个大大的“太阳伞”来屏蔽热量 , 并使用主动冷却系统维持核心部件接近绝对零度的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