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过的人们相互扶持着爬出命运的泥沼

本文转自:文汇报
痛过的人们相互扶持着爬出命运的泥沼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刚播完的高人气海外剧《我们的蓝调时光》海报刘静
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一书中说:“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强调光鲜亮丽的世界里 , 于是经常对平凡单调的人生感到不满 , 总是担忧自己错过了真正的人生 。艺术能够剥开我们的外壳 , 把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泥沼中拉出来 , 不再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 。”
这一季刚播完的高人气海外剧《我们的蓝调时光》(以下简称《蓝调》) , 就将镜头聚焦在那些容易被视而不见的平凡小人物身上 。20集的篇幅 , 以“谁和谁”作为分集标题进行切分 , 用恋人、姐妹、闺蜜、母子、祖孙等多组人物关系串起了一个个发生在济州岛上的人生故事 。这些故事里 , 有童年创伤 , 有老来孤独 , 有爱而不得 , 有生离死别 , 然而全剧叙事风格温暖明媚 , 生活化的幽默与喜趣点缀其中 , 冲淡了原本忧伤的底色 , 群像剧的叙事结构 , 展示出多样纷呈的人物角色 , 也探讨了更加多元也更为深刻的人生寓意 。观众从中看到了平凡人的局限 , 也看到了平凡人的耀眼 。
《蓝调》开场第一幕 , 就向人们呈现了济州岛上一个平凡而忙碌的清晨景象 , 而剧中的主要人物 , 就在快节奏变换的场景中依次出场——
海鲜集市上 , 有刀工娴熟的海鲜店主人 , 推着冰块车穿梭于人群的商贩 , 衣着鄙陋、说话粗俗的血肠店老板 , 推着小车静静站在角落里卖咖啡的听障姑娘……集市外 , 穿着西装革履的银行职员正在向路人发传单 , 年迈的老人坐在门前洗菜 , 喂小动物 , 也会随手捡起田间小路上的垃圾;海女们穿着潜海装正准备登上渔船;还有海边的晨曦 , 路边的野花 , 路上来往的车辆 , 旧影斑驳的老房屋……
编剧特意把故事背景设置在济州岛 , 色彩明亮、清新自然的风景从感官层面带给观众一种惬意和舒适的享受 。于是 , 这些人们太过熟悉 , 以至于毫无令人惊喜之处的画面 , 在精心安排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没有光鲜亮丽或剧烈起伏的特质 , 反而给身处反复无常世道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可靠、平实的乐趣” , 彰显了朴实时刻的价值 。
在《蓝调》之前 , 编剧罗熙京的代表作包括《那年冬天 , 风在吹》《没关系 , 是爱情啊》《我亲爱的朋友们》《世上最美丽的离别》等 。通过这些作品熟悉她的观众 , 都知道她对讲述痛苦有着近乎执念般的喜好 。在她创作的世界里 , 是一幅众生皆苦的景象 , 有养育家庭的辛苦 , 身患疾病的悲苦 , 老而无依的孤苦 , 得不到母爱的凄苦……
《蓝调》同样如此 。每一个角色都如同一颗莲子 , 剥开是苦涩的内芯 。比如英希和英玉这一对双胞胎姐妹 , 12岁时父母双双在一场意外中丧生 , 更雪上加霜的是 , 姐姐英希患有唐氏综合症 , 她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妹妹英玉 , 一辈子都不能过正常的生活 。为了逃离这样的提醒 , 英玉成年之后 , 以赚钱供养英希为借口 , 将英希留在福利机构 , 自己则从大城市辗转奔波 , 最终来到了这个海岛上 , 成为一名靠捕捞为生的海女 。这一路上 , 她遇到过爱情 , 但也因为英希而一次次失去爱情 。那一边 , 英希知道自己是妹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 所以她原谅了英玉在年少时曾经想把自己抛弃在地铁上的举动 。在等待英玉来看望自己的那些孤单的日子里 , 她学会了画画 , 画下记忆中的妹妹:12岁、14岁、18岁、19岁……一直到38岁 , 每一幅画都是无声的倾诉:英希爱英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