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破圈”与“出圈”

本文转自:贵阳日报
新诗的“破圈”与“出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星星·诗歌理论》2022年第7期 , 月刊
在融媒体传播时代 , 新诗创作借助互联网的便捷通道 , 迎来了“人人都是诗人”的“万众创作”时代 。在纸媒时代“寻一方净土”的诗歌界 , 也开始寻求“爆款” , 希望被更广阔的读者或者用户所认可 , 能把好的诗歌作品从小圈子里播撒到更为辽阔的互联网世界 , 这便是“出圈” 。最新一期《星星·诗歌理论》期刊 , 便关注了新诗的“破圈”“出圈”问题 。
【新诗的“破圈”与“出圈”】文章认为 , “破圈”与“出圈”是一种传播行为 。在去中心化、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语境中 , 以及大数据、算法推送、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 , 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全圈层 , 突破圈层壁垒获得共鸣 , 登上“热搜”成为热点事件 , 即视为“出圈” 。也就是说 , 原本被视为神圣的、高尚的、独立的诗歌 , 进入到与娱乐明星争夺流量 , 与“网红”比拼才艺 , 与八卦小报和个人自媒体拼话题的阶段 。对诗歌而言 , 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 , 在喧嚣过后 , 严重背离了读者和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 。印刷时代的“温柔乡” , 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 , 究竟是“作茧自缚” , 还是“化茧为蝶”?
作者认为 , 传播要“破圈” , 创作必“破茧” 。在内容生产上 , 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 , 要适应跨媒介传播的潮流 , 努力通过不同文体和文化产品类型之间的转换 , 不同文化圈层和语种之间的互译 , 实现审美转场才能掌握“流量密码” 。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 , 警惕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 , 拒绝一味地写“口水诗”;在传播途径上 , 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是不谋而合的 , 不是二元对立的 。新兴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快速更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路径 , 重塑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传播格局与受众接受方式 。“路径优化”如利用得当 , 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 , 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
总之 , 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 , 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 , 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 , 而是要适应新媒体 , 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