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患无疑的下一句是什么?(让提问成为孩子阅读的好策略,附提问方法)( 二 )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讲的就是字词的学习分不开文本内容情境,而文本内容的理解也离不开基本的字词句 。
一开始,引导孩子对字词(尤其是每篇课文的新字新词)进行意思上的提问,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词 。而不是简单地翻阅词典甚至是辅导资料去解决词语理解的意思,这样对孩子来说,学习字词就是孤立而又机械了 。如果孩子阅读文本后自己再去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那么这样就更有利于词语的理解 。
比如:《埃及金字塔》一文,
抓住课文中“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句过渡句中的“宏伟”和“精巧”进行提问,那么就可以联系上下文系统性地去感知这两个词 。因为,整篇课文地结构,就主要是围绕金字塔的这两个特点来展开的 。
2抓住“特殊句子”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子指的是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或是一些特殊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引导孩子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呢?去掉可以吗?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学到了语文表达中的方法和技巧,在自己作文时,也会留意着用上这些修辞手法 。
3抓住矛盾之处
对小学生来说,矛盾一般都是典型的字词矛盾 。比如:《会写诗的小螃蟹》中,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 。“哭”和“开心”是非常容易被孩子发现的“矛盾” 。
还有一种是叙事的逻辑矛盾 。比如《牛顿在暴风雨中》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 。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 。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
矛盾之处:妈妈好不容易找到牛顿了,为什么没去打扰牛顿?
矛盾之处的发现可以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 。
抓住文章结构特点提问
这种提问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因为要从文章篇章结构来发现问题,是比较高难度的 。一般小学阶段,引导孩子去发现“详略安排” 。
如:《大仓老师》一文,引导孩子去观察两件事的详略,提出:为什么第一件事略写?第二件事详写?
又如:《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文,文章条理清晰,通过华佗两次手术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的阐述,表现出华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崇高医德 。
整件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展开,一般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需要详写的,但是这篇文章很特殊,能够发现特殊处的孩子就可以把关键问题解决大半 。对了,这篇文章,“起因”详写,而“结果”略写 。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问,就可以引发孩子思考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 。“起因”——华佗为什么要发明麻醉剂——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
这样的提问,会有效帮助孩子在作文时提高组材的意识 。
联系生活经验
这类问题,往往是从文章中得到启示后,结合生活经验提出 。
- 天津10岁女孩关联感染者已达15人 8人为其同班同学
- “双向奔赴”!河南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抗疫贡献力量
- 陕西西安一处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 岸田文雄二次施政演说:将新冠疫情定位为国难
-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找到了!9名嫌疑人落网
- 哈尔滨多地升为中风险,全国高中风险区8+33个
- 比利时两只河马染新冠 或为该物种首次
- 西藏阿里联网工程投运一周年:为沿线农牧民送电1.3亿千瓦时
- 120万一针抗癌药为何进不了医保 ?国家医保局回应
- 美国务卿称**为“国家” 人民日报钟声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