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人工智能可能有自主意识了吗?( 二 )
段伟文表示 , 目前大体有两种方式判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主意识 , 一种以人类意识为参照 , 另一种则试图对机器意识进行全新定义 。
若以人类意识为参照 , 要观察机器能否像人一样整合信息 。“比如你在阳光下 , 坐在河边的椅子上看书 , 有树影落在脸上 , 有风吹来 , 它们会带给你一种整体的愉悦感 。而对机器来说 , 阳光、河流、椅子等 , 是分散的单一元素 。”段伟文说 。
不仅如此 , 段伟文说 , 还要观察机器能否像人一样将单一事件放在全局中思考 , 作出符合全局利益的决策 。
若跳出人类构建自主意识的范式 , 对机器意识进行重新定义 , 则需要明白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
段伟文告诉采访人员 , 有理论认为如果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了灵活、独立的交互 , 则可以称机器具备意识 。也有理论认为 , 可以不追究机器的内心 , 仅仅把机器当作行为体 , 从机器的行为表现判断它是否理解所做事情的意义 。“比如机器人看到人类喝咖啡后很精神 , 下次当它观察到人类的疲惫 , 能不能想到要为人类煮一杯咖啡?”段伟文说 。
但在段伟文看来 , 这些对机器意识进行重新定义的理论 , 其问题出在 , 即便能够证明机器可以交互对话、深度理解 , 但是否等同于具备自主意识尚未有定论 。“以LaMDA为例 , 虽然能够生成在人类看来更具意义的对话 , 甚至人可以与机器在对话中产生共情 , 但其本质仍然是在数据采集、配对、筛选机制下形成的反馈 , 并不代表模型能够理解对话的意义 。”
换言之 , 即便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类的语言、表情所传递的情绪作出判断 , 但这主要应用的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 。
郭雨晨直言 , 尽管在情感计算方面 , 通过深度学习的推动已经发展得比较好 , 但如果就此说人工智能具备意识还有些一厢情愿 。“把‘意识’这个词换成‘功能’ , 我会觉得更加准确 。”
技术换道
有专家提出 , 若要机器能思考 , 先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的换道问题 。
据了解 ,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由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已经触及天花板 。一个突出例证是 , 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击败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后 , 虽然财力和算力不断投入 , 但深度学习的回报率却没有相应增长 。
一般认为 , 人工智能可被分为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被称为狭义人工智能 , 专攻某一领域;通用人工智能也叫强人工智能 , 主要目标是制造出一台像人类一样拥有全面智能的计算机;超级人工智能类似于科幻作品中拥有超能力的智能机器人 。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 人工智能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停留了相当长时间 , 正在向通用人工智能阶段迈进 。受访专家表示 , 目前尚未有成功创建通用人工智能的成熟案例 , 而具备自主意识 , 至少需要发展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 。
梁正说 , 大模型、大数据的驱动让人工智能在对话的自然度、趣味性上有了很大突破 , 但距离具备自主意识还很远 。“如果你给这类语言模型喂养大量关于内省、想象等与意识有关的数据 , 它便更容易反馈与意识有关的回应 。”
不仅如此 ,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在一个复杂、专门的领域可以做到极致 , 却很难完成一件在人类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 。“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围棋高手 , 却不具备三岁小孩对陌生环境的感知能力 。”段伟文说 。
谈及背后原因 , 受访专家表示 , 第一是当前人工智能主要与符号世界进行交互 , 在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反应上发展缓慢 。第二是数据学习让机器只能对见过的内容有合理反馈 , 无法处理陌生内容 。第三是在数据驱动技术路线下 , 人们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参数来强化机器反馈的精准度 , 但这种调适终究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