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们丨社区“守桶人”王泽生的北京年( 二 )


“垃圾转运站的人一般会再检查一次,但是轮到我送的(垃圾),他们都不检查,他们总是说,这一片就我分得最干净 。”王泽生笑着说 。
了不起的我们丨社区“守桶人”王泽生的北京年
文章图片
王泽生抱着朋友送来的新年礼盒,新京报采访人员李木易摄
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王泽生是河北唐山遵化人,今年55岁,守着幸福大街57号院已有16年 。
这些年,院里的居民来来去去,但没有人不认识王泽生 。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王师傅”,“但凡看见王师傅的身影守在院子里,我就觉得安心 。”一位居民这样说道 。
年轻的时候,王泽生是个木工 。他还记得,儿时堂哥会上门给村子各家各户做木门、木窗,自己总是对木头能做成各式各样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常跟在哥哥后面帮着拉大锯 。
“那时候还没有电锯,所以都是两个人一头一尾用锯子将大圆木锯开 。”因为年纪轻力气不足,王泽生就用手搭在哥哥的锯子上,感受锯子切割开木头的震动感 。
1986年,不过21岁的王泽生从家乡来到北京,剃着平头,只拎着一个编织袋,和同乡一起坐了五个多小时的汽车 。虽然一路颠簸,他却对这座大城市充满期待 。
“那时候光明桥还是小铁桥,光明桥旁边都是菜地 。”因为有做木工的手艺,他通过老乡介绍找到了第一份做维修的工作 。“当时家家户户的门窗都是木质的,所以很多地方都需要我 。”
但很快,这座大城市出现变化 。1995年,他辗转了几个单位,最后来到幸福大街57号院做木工维修,从1997年开始,木质的门窗逐渐消失在居民楼里,取而代之的是铝合金门窗 。
城市在变化,王泽生的脚步也没停下 。
在木工之外,他开始学着自己慢慢摸索其他技术,包括水管、暖气、电路、电气焊等 。
“当时我整天跟着身边水工、电工,他们上哪修,我就跟到哪,当时大家看我好学也都喜欢我,愿意带着我 。”和年轻时候学木工一样,王泽生凭着好学的劲头,将一个个技术活琢磨透 。学一样精一样,这些技术成了王泽生最引以为傲的本事 。
直到2003年,王泽生当上了57号院物业维修班的班长,一个班5、6个人,分别负责瓦工、木工、水工、电工,只有王泽生样样精通,成了这个院子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
“这么些年,我们这个院的领导换了六任了,只有我还在这里 。”自己的工作得到整个院子居民的肯定,王泽生觉得这是自己这么多年最大的成就 。
了不起的我们丨社区“守桶人”王泽生的北京年
文章图片
家里寄来了年货,王泽生整理着冰箱里的年货 。新京报采访人员李木易摄
新年愿望是“还能多做几年”
57号院离不开王泽生,王泽生也离不开57号院 。
每日忙完垃圾分类,王泽生还需要挨家挨户排查电线、管道是否正常工作 。
“尤其现在春节期间,我担心的主要就是消防这方面,春节前我每天都会到各个楼里转一圈 。现在到了春节,这楼里都几乎没人了,我一天得进去最少转个四五趟 。”
他经验丰富,仅凭着味道就能判断电路是否有问题 。“电路出问题,首先它得有一个煳焦味 。”
王泽生回忆,有一次居民让他帮忙充电卡,他进楼后闻到了一股煳焦味 。“当时我就感觉不对,查了电表才发现,有一户居民家里用电超负荷了,我去替换时电线的外皮塑料都烤煳了 。”
春节临近,王泽生选择留京值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