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三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文章图片
摇元宵
明月春风三五夜 香车宝辇隘通衢
“明月春风三五夜” , 即农历正月十五 , 又别称“上元”“元夕”“元宵”“灯节” , 将春节的热闹喧阗氛围推向高潮 。唐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 ,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 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秾李 ,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 玉漏莫相催”(《上元》) , 就描述了京城长安元宵夜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元宵佳节 , 皇帝每每“彩仗移双阙 , 琼筵会九宾”(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 , 命诗作赋 , 歌功颂德 。北宋宣和年间的一个元宵之夜 , 徽宗皇帝大宴群臣 , 赋词唱和:“寰宇清夷 , 元宵游豫 , 为开临御端门 。暖风摇曳 , 香气霭轻氛 。十万钩陈灿锦 , 钧台外、罗绮缤纷 。欢声里 , 烛龙衔耀 , 黼藻太平春 。”(《满庭芳》[寰宇清夷])以夸张富丽文辞 , 描绘了宫廷内外元宵节日的盛况 。每逢佳节倍思亲 , 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年间正月十五因疾病羁绊于长安、思念故乡而作“明月春风三五夜 , 万人行乐一人愁”(《长安正月十五日》) , 抒孤独忧伤之情状 。至隋朝 , 元宵月圆之夜 , 京城与地方州府开始兴起张灯习俗 , 薛道衡即有“万方皆集会 , 百戏尽来前”“竟夕鱼负灯 , 彻夜龙衔烛”(《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的描写 。元宵节里 , 唐帝京长安“千门开锁” , “月色灯光满帝都 , 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九陌连灯影 , 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 , 匝路转香车”(郭利贞《上元》) , “千门开锁万灯明 ,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 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 描写的都是元宵狂欢之夜 。宋代元宵狂欢更是盛况空前 , 柳永的“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羽扇”(《倾杯乐》) , 曾巩的“金鞍驰骋属儿曹 , 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 , 华灯入望众星高”(《上元》) , 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 ,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 王同祖的“鼓吹喧喧月色新 , 天街灯火夜通晨”(《京城元夕》)等 , 歌咏的都是元夕盛况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文章图片
放花炮

宋代元宵夜观灯赏月 , “绣阁人人……手拈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晁冲之《传言玉女》) ,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 更成为青年男女幽会定情的天赐良机 。诗人朱淑真“但愿暂成人缱绻 , 不妨长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 , 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夜》) , 更把同恋人幽会的情景 , 写得有声有色 。
通宵爆竹一声声 银花喧夜听椒颂
唐朝以前 , 人们于春节期间火烧竹节使之爆裂炸响 , 用以“避山臊恶鬼” 。唐以后 , 为使爆竹发出的声响更大 , 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药 , 称为“爆竿” , 唐人来鹄即有“新历才将半纸开 , 小庭犹聚爆竿灰”(《早春》)的说法 。自宋代始 , 人们卷火药于纸中点燃 , 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亦作“炮张”) 。南宋诗人范成大《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 , 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 ,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迭床底 , 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物添酒杯 , 尽日嬉游夜浓睡 。”翔实生动地描述了农家燃放爆竹的情景 。人们在“生盆火烈轰鸣竹”中 , “迎春送残腊……守岁筵开听颂椒”(范成大《除夜》) 。清代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盛况空前 , 清廷每年都会在北京的中南海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 。谢文翘《教门新年词》有云:“通宵爆竹一声声 , 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 , 六街歌管乐升平 。”宋代以后 , 爆竹还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 , 正如史浩《感皇恩·除夜》所言:“结柳送穷文 , 驱傩吓鬼 。爆火熏天漫儿戏……腊月三十日 , 如何避?且与做些 , 神仙活计 。”明人文徵明也云“馀穷不用焚车送 , 残病都从爆竹休”(《乙卯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