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电池做“体检”(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二 )


“刚起步时 , 就像在山洞里做手术 。”王家钧坦言 , 不少技术是“从无到有” , 从研究路径到检测手段 , 都没有“现成的路” , 而是要步步摸索 。失败的设计方案摞成小山 , 损耗的电池套壳装满几箱 , 看着屏幕上一次次不完美的数字 , 王家钧并不气馁 。
“跌倒无数次都没关系 , 但一定要思考总结 , 发现问题 , 再爬起来继续走 。”5年间 , 王家钧团队不仅全面解析了高性能锂电池性能衰减机制 , 完成了固态电解质代替易燃的液态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研制 , 还在国内率先建立起新型智能状态诊断和寿命阈值防误判技术 , 将锂离子电池寿命智能预测精度从不足80%提升至96% , 让电池更加智慧、更加安全 。
“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 , 知识要交流更新 。”如今 , 王家钧团队已经为全国数十家行业龙头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
目前 , 他和团队正在研究智慧电池 。“如果出现隐患 , 电池可以自我修复 , 就像人的免疫系统一样 。”王家钧十分兴奋 , “未来这些技术一定可以实现 。”
“最让我骄傲的 , 是身边的孩子们”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专业1814201班 , 人称“学霸班” 。学生们的成长 , 离不开“大家长”王家钧的支持和鼓励 。
“我也经历过考研 , 只要心中有梦想 , 坚持不放弃 , 就一定能成功 。”去年年底 , 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前3周 , 作为班主任的王家钧和班长一起 , 与每名同学的导师、家长联系 , 邀请他们以写贺卡等方式 , 鼓励大家做最后冲刺 , 王家钧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
“大家遇到什么困难 , 随时和我联系 。”面对学生 , 这是王家钧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
修改应聘简历、指导留学文书……王家钧科研之外的很多时间属于同学们 。“治学很严谨 , 平时很‘暖男’ 。”博士三年级的孙雪是王家钧的学生 , “王老师给博士班的每个人办了健身卡 , 过节送小礼物 , 早课会带早餐 。”
“在哈工大 , 榜样很多 。”王家钧介绍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800多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教师 , 从五湖四海聚到哈尔滨工业大学 , 用短短10余年 , 创办了24个新专业 , 培养出一批“国之重器”的铸造者 。课内课外 , 他常讲起一代代哈工大人接续奋斗的故事 , “希望学生们都能继承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传统 。”
红色故事传颂不绝 ,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 如今 , 一批批新时代的哈工大人正茁壮成长 。
“最让我骄傲的 , 是身边的孩子们 。”王家钧感慨于一届届毕业生的选择 , “这几年 , 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 , 其中近一半加入科研院所而非薪水高出几倍的外企 , 他们有理想、有情怀 , 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
“规格严格 , 功夫到家 。”谈及科学家应有的品质 , 王家钧背出了学校的校训 , “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 , 那些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难题 , 早晚会迎刃而解 。”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6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