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作用

孟加拉国农民正在“漂浮菜园”劳作 。影像中国
400多年前,当地居民在大崎地区修建了用于农业灌溉的人工河流内川 。它是该地区传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崎地区世界农业遗产推进协议会供图
每年4月至10月旱季来临的时候,生活在埃斯皮尼亚苏山脉南端的农户就会爬上山脉采摘“永生花” 。联合国粮农组织供图
西班牙塞尼亚地区农民正在采集当地一棵千年橄榄树的果实 。塞尼亚地区联合会网站供图
各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农业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利泽当地百姓,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孟加拉国
“漂浮菜园”破解农作物种植难题
本报驻印度采访人员胡博峰
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地”漂浮在水面,丝瓜、苦瓜、菠菜、茄子、秋葵、生姜等作物栽种其中 。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伴着水面上惊鸿一瞥的飞鸟,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是很多孟加拉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 。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 。2015年,这一农业实践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地区甚至一年中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都被洪水侵扰 。400多年前,孟加拉国农民开始尝试用“漂浮菜园”的方式,因势利导破解农作物种植难的问题 。
水上如何种菜?“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将各种作物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有机植床之上 。”孟加拉国巴拉克大学教授乔杜里解释,当洪水到来时,有机植床随水位一起升高而不会被淹没,其上种植的作物因而得以保存生长 。
据乔杜里介绍,每逢雨季,农民们就把水葫芦、稻秆等杂物收集起来,置于水中,使其与浮萍等混合形成有机植床 。之后,农民会将它们整理成方形或长形的条块,并用竹竿或废旧汽车轮胎加以固定,防止被流水冲走 。这种有机植床小的约6米长,大的可以达到50多米长,宽度因地制宜,只要便于小船往来收割即可 。
在完成有机植床的准备工作后,农民们会在杂草、牛粪、淤泥等组成的“培养皿”上播撒种子 。大约一周时间后,幼苗就能长至约15厘米,这时幼苗就可以移植到有机植床上,“漂浮菜园”的栽种工作就此告一段落 。类似红菜之类的蔬菜栽种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在有机植床上播种 。数月之后,农民们摇橹而至,开始采摘 。“漂浮菜园”的蔬菜瓜果足够一家人日常所需 。剩余的还可以拿到菜市场出售,贴补家用 。雨季过去,水位下降,土地露出 。农民们就会把“漂浮菜园”打碎,混入土壤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并开始在地面上种植萝卜、卷心菜等冬季作物 。
“漂浮菜园”广泛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南部地区,也常见于其他水泽丰沛、地势低洼地区和洪水长期不退的地区 。据乔杜里介绍,这种传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湿地本身的自然资源,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能够实现全年种植蔬菜和其他作物,为当地人带来社会、经济、农业和生态等诸多效益 。
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是这一农业种植方式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个‘漂浮菜园’的平均成本约8000塔卡(约合611元人民币) 。大多数有机植床不需再施用任何肥料,农作物可直接从植床的有机物和水中吸收氮、磷、钾等养分 。一般不需要除草,病虫害也很少见,维护成本比较低 。”乔杜里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种植方式非常环保,基本不会产生破坏环境的废弃物或其他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