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峥嵘岁月)

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建交的号外 。本报图书馆供图
尼克松图书馆外景图 。本报采访人员王如君摄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成员在长城游览时合影 。本报图书馆供图
穿过中式圆拱门,走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市的尼克松图书馆,游人的视线被“空军一号”旁的场景牢牢吸引 。铺着红色地毯的舷梯旁,尼克松和周恩来微笑着向彼此伸出右手 。历史瞬间定格——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这一“破冰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
尼克松的外孙克里斯·尼克松·考克斯说,外祖父经常跟他谈起中国的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对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
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到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再到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中美两国推开了冰封数十年的交往大门 。
“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
1971年3月底4月初,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 。比赛期间,一位美国运动员匆忙间误登上了中国代表团的巴士前往赛场,这场意外相遇,拉近了两国运动员的心 。美国乒乓球队几次表示,希望在世乒赛结束后访华 。
消息传回国内,毛泽东几经考虑,在世乒赛的最后一天作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以中美人民之间的交往作为打开两国官方关系的序幕 。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北京 。在首都体育馆,1.8万名观众观看了中美友谊赛 。美国民间掀起一阵“乒乓热”,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实况在黄金时段播出 。
正如美国《时代》杂志所说:“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小球转动大球”外交经典,源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洞察 。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1967年,准备竞选总统的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文章时提到:“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 。
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决定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努力 。
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发出访华邀请 。同年7月9日至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双方就尼克松总统访华达成了一致 。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 。
在回忆录里,尼克松这样描述他同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当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宾主谈话寓意深刻而又幽默风趣 。毛泽东说:“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所以就打乒乓球 。”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 。”“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美中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 。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 。”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在《上海公报》中,双方以坦率和现实的态度列举各自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了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上海公报》强调,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
谈及这份历史性文件,基辛格说:“这个公报是我所知道的外交文件中的首创,它保留了双方所持不同意见的内容,也正因如此,使得协议一致的内容更具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