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二 )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 , 大概萌芽于汉代 。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写到 , “余闲居 ,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 而持醪靡由 , 空服九华 , 寄怀于言 。”可见此时 , 酒、菊花均已齐备了 。
佩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一样 , 都是为了消灾远祸 。茱萸香味浓郁 , 本身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 , 并能消积食 , 治寒热 , 人们便选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 , 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
若论“舌尖上的重阳” , 那必有重阳糕一席之地 。“糕”和高谐音 , 作为节日食品 , 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 之后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 ,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
萧放说 , 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 , 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 , 是重阳的另一节俗 , 俗谚说“九月九 , 搬回闺女息息手” 。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 , 被称为“女儿节” 。这犹如社饭 , 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
现代社会 , 重阳节还有哪些意义?
在现代社会 , 重阳节也仍有积极意义 。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 , 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 。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 , 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 , 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
萧放认为 , 重阳又是传统的祈寿之节 , 它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 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
“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 , 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 , 表示对老人的关爱 。”萧放建议 , 在敬老活动上 , 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 , 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
在《重阳节民俗漫话》结尾 , 萧放则总结道 , “籍野饮宴”的啸咏高歌远胜于吧厅的浅斟低唱 , 祈寿的菊花酒香过美味咖啡 , 杜牧九日登高所赋:“尘世难逢开口笑 , 菊花须插满头归 。”虽然情调有些低沉 , “但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秋节登高的勉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