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别称有哪些(古代清明节又称“柳节”)


清明节的别称有哪些(古代清明节又称“柳节”)
文章图片
《柳燕春归》 丰子恺
清明节的别称有哪些(古代清明节又称“柳节”)
文章图片
《春云烟柳》 吴湖帆
明日清明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为三月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 。《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钟葵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从节气来讲,清明固然是“节”,但同时还是一个重大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唯有清明 。正因清明身兼“两节”,故兼具自然色彩及人文内涵,既能反映天气及物候变化,又自带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
如果以一种植物来代表清明节的自然色彩和人文内涵,则非柳树莫属 。
虽然古人在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没有提到柳,但柳在暮春时节显然是最吸引眼球之时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这一名句是描写二月里的春风裁出的柳叶 。到了清明时节,柳色更青,柳枝更长,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难怪辛弃疾有词句云:“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
古时的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习俗是吃冷食、禁火;上巳节的习俗是“祓禊”、沐浴;清明节的习俗是祭祖扫墓、踏青 。而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均有柳的身影,故古代的清明节又称“柳节” 。以柳为载体的习俗,有插柳、戴柳、射柳等,其中流行最广的便是插柳和戴柳 。陆游的诗句“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就道出了清明节的插柳习俗 。那么,这些习俗源于何时?插柳和戴柳又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柳会成为清明节的象征?
插柳、戴柳最初与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有关
清明节插柳、戴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据史籍记载,晋文公重耳早年为避难逃亡在外,随行的侍从有一人名为介子推 。他在重耳断粮时曾“割股”救他 。重耳回国即位后,对一直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令人从三面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宁死不屈,和老母亲焚身于一棵大柳树下 。
晋文公见状痛心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全国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不得举火煮食,只能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又传说晋文公第二年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生前所抱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插在介子推坟上,以寄哀思 。
古代的寒食节,也是早期的祭祖扫墓节,古称“野祭” 。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纷纷仿效,在扫墓时也在坟头上插柳枝 。由此可见,插柳和戴柳,最初有可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清明节插柳和戴柳,可防邪气入侵及疾病瘟疫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认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叶均可入药,可治黄疸、溃痈等疾病 。晋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认为:“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及面上恶疮 。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 。”
清明戴柳,还有纪年华、惜红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