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怎么办?)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怎么办?)案例:
某医院急诊科,救护车一下接回两个车祸伤患者,皆为男性,都是急危重伤患,一个头部颅脑损伤,另一个意识模糊,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不能准确提供性别和年龄 。
两名危重患者同时进行抢救,科室值班的医护人员全部上阵,立即开放绿色生命通道 。即使来一个“外援”,抢救人力还是捉襟见肘,人力不足,护士长急忙向护理部求援,护理部给急诊科调来一个应急护士 。
即使这样,还是忙中出错,这名应急护士忙乱之下,采血时出错,给颅脑损伤的患者采了两次血,延误了失血性休克需要紧急备血患者的抢救时间!
解答
那么,话题来了!
患者身份识别出错,怎么办?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身份识别制度,导致没能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
如果科室病人较少,抢救不多,那么,像上述话题中的这种情景,就极少出现 。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往往发生在这种病人多,抢救任务重,护士少的紧急时刻 。患者身份识别出现错误,后果很严重 。
可以想象:一旦出现患者身份上班错误,不是出现医疗护理差错,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威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甚至会酿成不同程度的医疗事故 。
分析:
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和医护人员因素两种 。
患者因素:
1. 患者属于“无名氏”患者范畴 。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怎么办?)】2. 患者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身份核对 患者病情危重,不能有效配合护理人员的身份核对工作 。
3. 医护人员未能给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腕带 。
医护人员因素:
1.不能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唯一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应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识别方法 。
2.对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无自主行为能力及危重患者,沟通障碍患者未能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或核对不认真,或给上述患者的“腕带”佩戴错误,或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没有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发生身份识别错误 。
3.腕带信息录入不准确、不及时,护士在接诊入院患者时未能与家属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并予以佩戴 。
4、护理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时核对不仔细 。
5.患者身份识别程序不正确、不严格,导致患者身份识别错误 。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怎么办?)
文章图片
图文无关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
各科室要严格落实患者识别措施,转科交接程序,并记录 。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科、儿科、专科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更要加强监管,急危重症患者手术前或进入监护室前,必须完成腕带信息的填写与核对 。
如何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很简单,详见护理核心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但真要执行落实起来,说易行难!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理人员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式、两个查对项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
2.对住院患者查对方式包括:查看床头牌信息/腕带信息、护患双核对;必须查对项目包括姓名和住院号,禁止以房间、床号、条码扫描作为识别患者的唯一依据 。对门诊患者查对方式包括:查看门诊病历、护患双核对;必须查对项目包括姓名、门诊(ID)号 。其他查对项目包括性别和出生日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