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西花蓟马(蓟马分类大全)( 二 )


稻蓟马在我国南方可终年繁殖为害,江淮稻区一年发生10~14代,以成虫在看麦娘、李氏禾、芒草、麦类及稻桩上越冬 。3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麦类及禾本科杂草上取食、繁殖,4月下旬水稻秧苗露青后,成虫大量迁往稻秧上,在水稻秧田及分蘖期稻田为害、繁殖,至7月中旬后,气温升高,水稻圆杆拔节后,虫口数量急剧下降,大都转移到晚稻秧田为害,以后再转移到麦苗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或叶鞘间生活,11月底成虫进入越冬 。成虫性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水稻出苗后就侵入秧田 。天气晴朗时,成虫白天多栖息于心叶及卷叶内,早晨和傍晚常在叶面爬动 。雄虫罕见,主要营孤雌生殖 。卵散产于叶面正面脉间的表皮下组织内,对着光可见产卵处为针尖大小的透明小点 。秧苗4~5叶期卵量最多,多产于水稻分蘖期,圆杆拔节后卵量减少 。初孵若虫多潜入未展开的心叶、叶鞘或卷叶内取食 。自第2龄起大部分群集在叶尖上为害,使叶尖纵卷枯黄 。3、4龄隐藏在卷缩枯黄的叶缘和叶尖内,不再取食,也不大活动,直至羽化 。稻蓟马不耐高温,最适宜温度为15~25℃,18℃时产卵最多,超过28℃时,生长和繁殖即受抑制 。所以在长江流域6、7月份间发生多,为害重,尤以此2月气温偏低的年份易大发生 。
4、西花蓟马
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著名的危险性害虫,原产于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岛发现,1980年前主要分布于美国北达科塔州与德克萨斯州以西,以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曾是美国加州最常见的一种蓟马 。但自1980年以后,该害虫适应性显著增强,不再局限于原先的生存环境,相继扩散到荷兰、丹麦、法国、芬兰、日本等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 。
该虫取食植株的茎、叶、花、果,导致植株枯萎,同时还传播包括臭名昭著的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 。其寄主范围广,食性杂,寄主植物多达500余种,包括多种蔬菜、花卉、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而且在其扩散过程中,其寄主植物种类一直在持续增加,呈现明显的寄主谱扩张现象 。远距离扩散主要依靠人为因素如种苗、花卉调运以及人工携带等,在运销途中即使遭遇不适的温度、湿度等劣境,到埠后仍能存活并保持相当的活力,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就能在入侵地迅速适应成为当地的重大害虫,造成农作物严重损失 。我国南方各省和北方温室的气候条件均适合其发生危害,因此该害虫存在着在我国更大范围迅速扩散危害的可能 。
5、大姜蓟马
在大姜上发生的蓟马多是黄蓟马,它的成虫和若虫锉吸大姜的心叶、嫩稍、嫩叶的汁液,使被害嫩叶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嫩芽和嫩叶卷缩,心叶不能正常张开,出现畸形 。黄蓟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为发生危害高峰期,以夏初最为严重 。初羽化的成虫具有向上、喜嫩绿的习性,且特别活跃,能飞善跳,行动敏捷,以后畏强光隐藏,白天阳光充足时,成虫多隐蔽于叶腋或幼叶卷中取食,少数在叶背危害 。防治蓟马可以同时使用农药防治和物理防治 。点片发生时用5%啶虫咪2000倍连续防治2-3次,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定要注意打药时间,下午光照不强时打药,同时建议在药液中加入50克红糖,以充分提高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蓟马对蓝色敏感的特性,采取蓝板诱杀:每亩地使用30×40厘米蓝板20-25块,离作物上部高出15-25厘米排放 。
四、生活习性
蓟马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春、夏、秋三季主要发生在露地,冬季主要在温室大棚中,危害茄子、黄瓜、芸豆、辣椒、西瓜等作物 。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3~5月份则是第二个高峰期 。雌成虫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 。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雌产卵22~35粒 。雌成虫寿命8~10天 。卵期在5~6月份为6~7天 。若虫在叶背取食到高龄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