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

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名单,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已有366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
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社区也是生活垃圾的主要产生地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做好却并不容易 。采访人员随机走访了部分小区,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建设,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维持了较高水平,实际参与度明显提升,但问题依然存在 。
“小机关”关乎大民生
桶站设置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 。在走访中采访人员看到,绝大部分小区的桶站建设已经走向了规范化,拉手开盖、脚踏板、破袋神器、遮雨棚、除臭装置等一些不起眼的“小机关”基本成为标配,让“脏乱差”成为过去 。
“物业给各家各户都发放了小绿桶,专门用来装厨余垃圾,还张贴了物品投放指南,现在连小孙子都知道垃圾要分类 。”家住在北京丰台区玺萌公馆小区的居民吕阿姨热情地向采访人员介绍 。
在该小区东北角,外形亮丽的分类驿站引起了采访人员的注意 。采访人员刚走进驿站,智能语音宣传杆便开始播放垃圾分类小知识:“垃圾分类人人动手,厨余垃圾请投入绿色桶……”与常见的四色垃圾桶不同,这里的分类驿站还针对床垫、旧桌椅、门窗等专门设立了大件低值回收区 。为了防止滋生蚊虫,垃圾桶上方的顶棚边上,还安装了一排驱蚊灯 。
“我们在每个分类驿站安装了带有小厨宝的洗手池和消杀装置,水温保持在43摄氏度左右,居民扔完垃圾嫌脏,现场就能洗手消毒 。”分类驿站运营方北京昊天昊城市环境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公司总经理王建民告诉采访人员,普通的垃圾投放点环境差、有异味,居民唯恐避之不及,分类驿站缓解了这些问题,改善了大家扔垃圾的体验 。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北京地区的70余个小区投放了这样的分类驿站 。
作为优化垃圾分类体系的重要载体,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手,促进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北京市已建成分类驿站1324座,并计划在今年继续新建和改造提升600座分类驿站,针对全品类垃圾实现全时投放,对于有价值的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 。
【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厨余垃圾成“老大难”
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中占比最高的垃圾类型 。由于含水率高、热值较低,不宜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法,绝大部分城市将厨余垃圾单独归为一类 。为避免混收混运,北京、南京、顺德、哈尔滨等多地均建立了专门的厨余垃圾收运体系 。
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明日嘉园小区,采访人员观察到,装有脚踏板的厨余垃圾桶明显比纯手提的更受欢迎 。为了减少与桶盖接触,不少居民选择省略破袋环节,趁着掀盖的瞬间迅速将整袋垃圾丢进去 。路过的居民解释:“厨余垃圾的汤汤水水多,破袋的时候容易溅洒,加上厨余垃圾桶本身就气味难闻,所以大家难免偷懒 。”在小区10号楼拐角处,由于投放不便,一包剩饭直接放在了厨余垃圾桶的盖上,一些剩菜叶子则扔进了标有“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中,桶的周边几个黑色塑料袋包裹的大件垃圾很是显眼 。
采访人员走访中发现,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少见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没有专门的提手,每次都得垫着纸开盖;就近的垃圾桶满了,只能随便扔一个;“拾荒大军”翻拣后把垃圾留在了桶外;夏天蚊虫多、异味重,冬天易结冰……说起来,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削弱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