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塑替代品跟得上吗?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调查( 三 )


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仍处于行业导入期 , 郑月明告诉采访人员 , 拿市场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PLA产品来说 , 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 , 技术距欧美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 关键原料丙交酯的连续稳定生产技术尚未取得突破;PBS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 , 但在连续稳定生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聚羟基烷酸酯(PHA)产品中国技术处于全球先进行列 , 但生产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 。
不过 , 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缺口亟待补足 。据测算 , 到2025年 , 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 , 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 。
“虽然说新规是史上‘最严限塑令’ , 但也不意味着全面禁塑 , 更不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能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 。要严防塑料企业一哄而上的乱象 , 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 , 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 , 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洗礼 。
采访人员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 , 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良莠不齐 , 有些厂商涉嫌利用“可降解”“生物降解”等环保名词误导消费者 , 进行虚假夸大宣传 。“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 , 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 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 , 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 ,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杜欢政说 。
产能激增的背后 , 可降解塑料产业规范化发展还任重道远 。郑月明认为 , 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结构不合理 , 高端产能不足 , 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 , 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 , 完善标准体系 , 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
以创新为抓手推动提质升级
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 提升产品品质 , 增强产品竞争力
科技创新正成为规模型企业抢占行业风口的利器 。郑月明认为 , 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 , 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 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 。“生物降解材料是联泓新科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之一 , 其中PLA项目 , 包括聚乳酸瓶盖专用料等部分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 。”郑月明说 。
尽管新版限塑令带来的市场机遇可期 , 但在目前鱼龙混杂的可降解塑料市场 , 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 提升产品品质 。消费者体验感是产品更新迭代中不容忽视的要素 , 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依据 。
2020年 , 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新茶饮连锁店的包装供应商 。“我们原有的生物降解产品以前一直销往国外 , 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却遭遇非常大的瓶颈 , 由于国内外消费习惯差异 , 很多产品不能只做简单替换 , 比如在PLA热饮杯和盖的匹配度上 , 国内大多是外带饮品 , 对包材的要求应达到完全密封无任何洒漏等 。”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德平说 。
为了让每一杯饮品都能换上“称心又环保”的外衣 , 恒鑫环保不断与客户沟通需求 , 除对可降解率等环保因素严格考量外 , 还针对冷热饮特性 , 在吸管长度、内外口径、切口倾斜度、跌落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打磨 , 直到确认供应方案 。严德平感慨 , “4个月里 , 我们常常在深夜接到客户反馈过来的消费者体验评价 , 随即不断改进完善 , 终于制作出兼具良好使用体验和环保需求的包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