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公司出路在哪里

采访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听到小额贷款公司从业者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尴尬” 。被误解为非法放贷公司,尴尬;大众对行业本身有成见,招不来欣赏的应聘者,尴尬;小贷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身份不明,普惠金融机构的配套政策没有充分享受到,十分尴尬!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小贷行业的“生长”就已经停滞,2021年以来,不少小贷公司拟被当地认定为“失联”或“空壳” 。小额贷款公司到底怎么了?出路在哪里?听听小贷公司从业者的心声 。
“我们实在是太尴尬了 。”河南登封市金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黎对采访人员说 。不仅是陈佳黎,在采访多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者的过程中,“尴尬”是他们重复最多的字眼 。
2005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起步 。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发 。小额贷款公司被定义为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指导意见明确,设立小贷公司的政策目标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 。
然而,从试点启动至今的10余年来,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从顶峰时的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下降至2020年末的7000余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行业呈现逐年萎缩态势 。
曾肩负服务小微、服务“三农”,补充传统金融供给重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小贷公司,何以沦落至如今的尴尬境地?
尴尬何来
声誉不好身份不明
小贷公司究竟尴尬在哪儿?
“去外面做业务的时候,我们明明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却经常被当成是非法放高利贷的 。”一位小贷公司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名声”不好,让他们感到尴尬 。
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业务不好做 。“我们给客户介绍贷款产品、告诉客户贷款利率之后,客户经常是将信将疑 。”这位工作人员说,客户会怀疑我们是不是正规机构,是不是在放贷的时候还会有“砍头息”,或者有其他隐性费用 。往往要经过好几轮解释之后,客户才能放下心来 。
其二是招人“不愿来” 。“经常是我们看上的优秀求职者不愿意来 。”陈佳黎说,还有来了以后被误解为进入的是高利贷行业,父母死活不让孩子来上班的 。到后来,我们只好放宽标准,只要有愿意来的,先来工作再说 。
“名声”问题的根源,除了非法机构假借“小贷公司”之名、劣币驱逐良币之外,小贷公司身份不明是其中的关键 。从试点之初至今,小贷公司的身份一直没有得以明确——小贷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这是小贷公司屡遭尴尬的根源 。
“如果说我们不是金融机构,除了不能吸收存款,我们开展的业务实质上和金融机构一样;如果说我们是金融机构,却并不适用针对金融机构的政策 。”一位小贷公司负责人对采访人员说,监管部门对于小贷公司有杠杆率、经营区域等多方面严格的限制措施,各地对小贷公司的管理也是归口地方金融局,实际上小贷公司在被当成金融机构监管 。但在办理各种手续时,小贷公司的身份又成了一般工商企业 。
比如,金融机构在放贷时进行房产抵押、土地质押是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合理有效手段,但国内部分小贷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却受到了区别对待 。2012年出台的《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中明确,经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可以作为放贷人申请土地抵押登记 。但在具体操作中,部分地方仍以小贷公司没有金融许可证为由,拒绝其办理抵押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