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 二 )


核心技术的突破 , 成为企业寻找新市场的关键 。最近 , 困扰工厂化海水养殖“死水”变“活水”的技术难题 , 终于有了解决方案——1+4+N”创新平台体系中“4”平台之一的山东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海洋与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 与山东宇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新型光电离子设备应用于工厂化海水养殖”项目技术研发 。
“该项目主要依托光电离子设备 , 调节养殖水活性 , 解决水质对养殖的影响 , 从而提升高密度养殖及育苗的质量与成活率 , 产品销售渠道将进一步拓宽 。”团队负责人说 , 目前 , 该项目已在高密度鱼类工厂化养殖进行实验 , 后续将在贝类、虾类等细分领域开展“定制化”水质改善方案研发 , 持续提升工厂化养殖质量 。
海洋传统产业的创新成果 , 远远不止于此 。“1+4+N”创新平台体系聚焦海洋生物加工、水产养殖、船舶修造等传统海洋领域 , 开展产学研合作20余项、技术攻关近30项 , 实施产业化项目14项 , 项目完全产业化预期产值30亿元 , 让传统产业撞开了发展“天花板” , 闯出了一条“凭海而兴”的新路子 。
“磨尖”创新力 , 海洋新兴产业“输出”强劲新动能
这个月 , “1+4+N”创新平台体系中“4”平台之一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传来好消息 , “威海壹号”卫星方案完成论证 , 预计明年8月份将择机发射 。
“威海壹号”卫星是“海空天”项目对海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通过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和星间激光通信 , 实现对海洋目标的有效探测 , 解决“看不全、看不见和看不清”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志权表示 , “威海壹号”这一重器的问世 , 将为威海市乃至山东省的渔船监管、航运安全、应急救援和海洋渔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并为服务我国以及东南亚“一带一路”沿海国家的海洋产业发展贡献“威海方案” 。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驱动力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 , 威海迎来发展海洋碳汇的新机遇 。对此 , “1+4+N”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提供智力支撑 , 平台体系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曾这样评价:“在威海 , 讨论蓝碳话题 , 我觉得是找对了地方 。”
瞄准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研发、碳汇等海洋新兴产业 , “1+4+N”创新平台体系内涉海领域创新平台的创新力 , 不仅在延续 , 且势头更劲 。
眼下 , 威高骨科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 , 汇瀚医疗1项海洋新药获发明专利授权 , 海洋创新药物开始崭露头角;随着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荣成万亩海带养殖码头下水 , 海带栽培、养殖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有效碳汇的相关数据也将被一一监测、记录 , 海带等大型藻类将在威海迈出海洋碳汇交易的第一步……
【威海: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这样的节奏 , 正是海洋新兴产业动能澎湃的节奏 。“1+4+N”创新平台体系还将加快集聚高水平海洋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 , 提升海洋科研支撑能力 , 切实发挥平台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 向深蓝继续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