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

本文转自:威海新闻网
刚刚结束的英创会上 , “1+4+N”创新平台体系亮点纷呈 , 以实力诠释了英创会主题——“聚智汇能·逐梦深蓝” 。
期间 , “1+4+N”创新平台体系7个涉海项目签约;16家涉海平台、17个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团队参加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展 , 成为推介威海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成果的强有力支撑 。
威海: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 , 威海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等五大导向 , 打造了“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 , 以蓝色创新链“赋能”千里海岸线 。“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以来 ,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1”的龙头牵引作用 , 让现有创新平台优质资源聚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 开展技术创新集成 , 研发攻克传统优势产业痛点、共性技术 , 以创新之钥 , 解发展之问 , 向着“深蓝”持续纵深挺进 。
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推进 , 搭起稳固“三角”
近日 , 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和“N”平台之一的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的任露泉院士团队联手研发的首台样机“走”下了生产线 , 打破了船舶通风冷却装备在增效、减能、降噪方面的国外技术垄断 。
每一位院士背后 , 都有着一流的智库资源 , 进而会“引流”到优质项目上 。深谙于此 ,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坚持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 , 创新资源的聚合效应逐渐显现 。
水下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化焊接技术突破 , 10余种海工焊材配方完成焊接性检验;无动力式膜滤系统被广泛应用 , 先后在多个城市落地……如今“1+4+N”创新平台体系中已汇聚院士24人 , 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发展 , 迸发出强大的协同效应 ,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12项 , 实施产业化项目122项 。
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 才能发挥价值 。着眼于此 ,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开展“双走进”活动 , 让技术与市场“面对面” 。活动开展以来 , 共梳理企业技术需求227项 , 平台供给成果359项 , 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91项 。
8月25日 , 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下 , 天罡仪表有限公司与“N”平台之一的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员围坐一起 , 测试超声波热量表的焊缝表面及整体抛光处理效果 。经过反复试验 , 这款产品各项性能符合预期 , 双方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喷涌勃发 , 各创新平台也在协同发力 。“1+4+N”创新平台体系在全省首创对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机制 , 对创新平台每年进行打分评价 , 年度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等次的 , 给予一定奖励扶持 , 奖优汰劣 。“我们对纳入进来的创新平台进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 , 打破创新平台各自为战的局面 , 对于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 , 也改变以往算总账的方式 , 实行全程跟踪管理 , 切实把专项资金用到刀刃上 , 最大限度发挥好效果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说 。
撞开传统产业发展“天花板” , 近30项关键技术被攻关
又是一年一度鱿鱼洄游至荣成周边渔场之时 , 鱿鱼加工企业进入了最忙碌的阶段 。在荣成市海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鱿鱼精加工车间内 , 第四代鱿鱼加工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着 , 50条鱿鱼1分钟便完成掏黄处理 。
据数据统计 , 全市现有海带、鱿鱼等较大规模冷链食品加工企业160多家 , 但80%的前置处理工序依赖人工 。为解决这一共性技术难题 , “1+4+N”创新平台体系中“N”平台之一的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率先揭榜我市首个“揭榜挂帅”项目——鱿鱼加工自动化设备研发 , 解决了鱿鱼掏黄、鱿鱼头切组两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 节约人工60% , 效率提高2倍 , 受到30多家市内外企业青睐并达成订购意向 。在此基础上 , 该团队又开展了冷冻鱿鱼食品包装机的研制及产业化 , 实现鱿鱼产线从前期处理到终端包装全流程自动化 。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玉峰说:“产业发展没有‘天花板’ , 有‘天花板’的是人的思维和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