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位列最危险入侵物种( 二 )


在某个区域内 ,  红火蚁可以呈水陆空立体自然扩散繁殖态势 。红火蚁可以通过蚁巢迁移和分巢等形式 , 向临近地区拓展 , 虽然每次跨越的距离不大 , 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累积 , 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可以显出“攻城略地”的长期效果 。此外 , 红火蚁还可以在空中实现短期内远距离扩散 , 雌雄生殖蚁通过婚飞 , 可在达数百米的高度完成交尾并降落至数公里远的地方开始筑巢 , 迅速拓展新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 , 水流不仅不能达到消灭红火蚁的效果 , 而且还有助于其实现跨距离迁移 。有些红火蚁将其蚁巢筑在河堤或者低洼处 , 随着洪水到来 , 蚁巢虽然会被淹没 , 但是蚁群抱团形成“蚁伐”随水漂流 , 遇到合适的建巢地点 , 就设法上岸建巢 , 在新的地方生活下来 。
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 红火蚁通过物流传播 , 经物件、车辆等人为因素扩散的案例越来越多 , 防控难度越来越大 。正是通过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园艺植物和农产品及随之进行的土壤移动等 , 红火蚁逃过海关检查 , 实现跨洲、跨国传播 , 进而得以在一个国家内部通过类似方式 , 在适宜生存的区域继续扩散 。
红火蚁防控难度大还在于其侵入初期具有一定隐蔽性 。红火蚁成熟的蚁巢会形成明显隆起的沙堆状蚁丘 , 很容易被辨识出来 , 但是当其刚建巢穴时相对隐蔽 , 不易被觉察到 。而等到发觉时 , 其侵入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 这就延误了治理的时机 , 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
侵入超16载 , 亟待遏制
2004年9月下旬 ,  在广东省吴川市发现一种危害严重的蚂蚁 。陆永跃作为专家之一 , 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和赴吴川实地调查 , 确定这种蚂蚁为红火蚁 , 首次证实红火蚁侵入到中国大陆 。相关实验表明 , 吴川新发现的红火蚁与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红火蚁同源性达100% 。现场调查结果显示 , 红火蚁发生区内部分地点如荒坡、草地、长满杂草的田埂等 , 其发生密度较高 , 已对当地农业生产 , 人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些研究调查结果为应对红火蚁的入侵预警、预防和迅速扑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2005年1月 , 农业部发布公告 , 正式宣布了吴川等地发现红火蚁疫情并将红火蚁列入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同时 , 农业部下发了《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 , 公布了红火蚁疫情的四个级别和相应级别的响应机制 , 并确定了适用于一级响应的组织领导体制 , 如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红火蚁疫情防控指挥部等 。此外 , 《应急预案》还规定 , 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后 , 有关方面应立即着手做好疫情确认、疫情报告、疫情公布、封锁控制、防治扑灭、疫情调查和监测、进出境检疫等工作 。当年4月和11月 , 农业部公布了湖南、广西和福建等地的红火蚁疫情 。
虽然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 但由于传播载体数量巨大 , 特别是近年来受商品调运数量增加、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影响 , 红火蚁在部分省区传播速度加快、疫情发生程度加重 。目前 , 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的435个县(市、区) , 最北端到了长江流域 , 东面到了浙江、江西 , 往西到达贵州、重庆、四川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