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探月合作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里 , 用水晶容器盛着的月球样品 , 与其他科技实物 , 共同展现了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 中国推动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 ,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努力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
中俄——
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
近日 , 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发表联合声明 , 宣布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声明说 ,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伙伴开放 , 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论证、设计、研制、实施、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 , 并欢迎在项目的各个阶段 , 在任务的各个层级 , 以实物和非实物的形式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 。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建设的、长期自主运行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 , 可进行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 , 如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 。根据中俄两国计划 , 后续还将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实施路线图》 , 以及明确其他有兴趣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加入程序 。
本世纪以来 , 人类发现了月球的全新特征 , 特别是极地地区发现了水冰沉积迹象 。对未来的月球基地而言 , 冰是水和氧的重要来源 。同时 , 月球冰可能包含太阳系最早的物质成分 , 有助于阐明地球生命的起源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月球的广泛兴趣 。
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所长阿纳托利·彼得鲁科维奇对本报采访人员表示 , 月球是人类探索太空新领域的重要“跳板” 。
“俄中两国的太空合作由来已久 , 在月球探索领域各具独特优势 , 能力相辅相成 。”彼得鲁科维奇曾受邀参与中国“双星计划” , 研究地球磁层 。他表示 , 中国探月工程如期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 , 创建了许多先进的技术系统 , 比如在看不到的月球背面通过中继星进行远程操控、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 。俄罗斯除了研发出独特科学仪器外 , 还在探月实操上有着丰富经验 。彼得鲁科维奇举例 , 月球夜晚温度极寒 , 长达近两周 , 俄方有技术保证月球站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常运转 。“俄中双方在核能和航空等行业的合作经验表明 , 两国联手可以取得重大成功 。”
目前 , 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正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在多领域进行合作 。“太空技术异常复杂 , 每个国家各有所长;太空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 合作将使我们达到新的高度 。”彼得鲁科维奇认为 , 对外层空间的研究和探索是全人类的任务 。以探月为例 , 科学家需要来自月球表面多个点的数据 , 分析尽可能多的土壤样品 。仅凭单一国家的空间计划是不行的 , 必须通力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不断开放合作新方向 。我们对未来感到乐观 。”
中意——
新识别近11万个月球撞击坑
去年底 , 一支由中国吉林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组建的中外国际研究团队 , 在月球撞击坑智能识别和年代标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新识别月球上近11万个撞击坑 , 并有超过1.8万个撞击坑被标定地质年代 。月球撞击坑的有效识别和年代估计 , 对月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年龄及航天器着陆点锁定等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