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秦岭深处绽放(保护区里的年轻人)

南喆(左)与张毅在巡护路上 。本报采访人员原韬雄摄
【让青春在秦岭深处绽放(保护区里的年轻人)】核心阅读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王涧保护站地处秦岭南麓 , 也是黑河的水源涵养区 。保护站的巡护员们承担着辖区1万多公顷土地的生态保护和监测工作 。7名巡护员中 , 张毅、许娟娜、王江涛和南喆年龄均在31岁到35岁之间——从山间巡护到驻站、科研 , 如今 , 这4名年轻人已经成为保护站的重要力量 。
厚厚的山雾堆到门口 , 雨下了整整一夜 。天刚亮 , 一豆灯光下 ,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王涧保护站的巡护员们正在为第二天的巡护做准备 。
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斑羚、红豆杉……守护这些秦岭深处的“宝藏” , 巡护员们一刻不敢大意 。
“走山路 , 几个轱辘都比不上一双脚”
在巡护员张毅的宿舍里 , 各种驱虫药和跌打药占据了桌子的一角 。“巡护时 , 擦伤破皮是常有的事 。”张毅告诉采访人员 , 帐篷、睡袋、巡护终端机、罗盘、急救绷带……每件都不能少 。
虽然终日与山水相伴 , 但野外巡护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诗意 , 为了更换红外相机的电池和储存卡 , 徒步几十公里山路是常事 。而被称为“路”的 , 有时可能只有两只脚掌宽 , 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河流 。一年下来 , 每个人都要磨烂几双鞋 。“走山路 , 几个轱辘都比不上一双脚 。”张毅说 , 虽然保护站近年来新添置了汽车和摩托车 , 但巡护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靠好脚力 。
巡护路上 , 经过一棵松树时 , 巡护员南喆和王江涛上前仔细检查 。“这棵是华山松 。”南喆说 , “走一段就要悉心检查 , 要是得了松材线虫病可不得了 , 一传染就是一大片 。”
在小王涧保护站 , 每个月至少有6次巡护任务 , 一趟巡护要干的工作可不少:检查林木病虫害、回收红外相机、收集野兽粪便、为村民宣讲环保知识……一边走 , 巡护记录就可以通过巡护终端机实时传输 , 人到不了的地方 , 还可以通过无人机远程查看 。
“搞科学研究、使用新设备 , 年轻人上手快、玩得转 。”小王涧保护站站长张亚弟说 , 现在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中 , 有四成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
据介绍 , 小王涧保护站负责的区域已设置41台红外相机 , 镜头捕捉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现在 , 每年年底资料归档 , 打印出来的资料都要装满一个大纸箱 。“我们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 这可以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更精准的一手资料 。”南喆说 。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 得随时‘充电’”
晚饭后 , 巡护员许娟娜每天都有最少两小时的固定看书时间 ,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 得随时‘充电’ 。”她说 。
最令许娟娜难忘的 , 是与金丝猴朝夕相伴的那一年 。2013年 , 许娟娜参加了一个金丝猴行为研究的项目 , 在一年的时间内追踪观察了3个金丝猴家族 。最冷的时候 , 野外温度能达到零下18摄氏度 , 她要穿3条棉裤 。“最后猴子都认识我了 。看到研究成果发表 , 心里真是美 。”许娟娜说 。
2019年、2020年 , 南喆连续两年主动参加保护区组织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研究 。采集样本、制作标本、数据分析……他乐在其中 , “研究问题是越钻研越有趣!从课题立项 , 到最终探索出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预警防治方法 , 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日常工作中 , 咋能不让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