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中小学生家长圈层中流行的鸡娃一词热度暴涨 成了全社会的焦点( 三 )


一旦进了高阶班,就能写在小升初的简历里——这是一个可量化的、能证明你实力的标准 。如果听说哪个孩子是有名的大机构最高阶班的,那选拔生源的学校,至少会给你面谈机会 。不是说培训机构和学校之间一定有利益输送,只能说它的标准在学校选拔学生时,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的 。
剧中,欢欢通过了考试,却被告知竞赛班名额已满
有一段时间,因为孩子进某个培训班,我也被拉进“某区鸡妈群”,或者“小升初冲刺群”,学会了一套所谓的“黑话” 。大家加群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和信息共享,不加就生怕错过点什么 。但是群里会有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有人出于私心,会说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别人 。比如培训机构集训什么条件可以进,有家长会故意说低了麻痹别人,或者故意说高了,让竞争对手打消这个念头 。
《小舍得》没有写太多鸡娃群的内容,只是提到田雨岚建群 。现实中,群里面的腥风血雨、勾心斗角,又能写40集出来 。
创作源于人性 。如果孩子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身为父母,会把自己所有力量、能想的办法全想上 。父母为了孩子,没有低不下的头,没有开不了的口,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
3
这些天,我收到无数的朋友发来的关于《小舍得》剧情的讨论 。一方面,可能没有小孩的人觉得这个现状太夸张了,但是有小孩——尤其是差不多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都觉得很真实 。
观众也分两派 。一派觉得太焦虑了,我日常生活已经累得要死,还要看这种生活再演一遍 。另一派觉得,要接受现实,这就是生活本身,他们很愿意追着去看下面的剧情怎么走,能不能得到一些反思或者提供一些答案 。
很多妈妈跟我说,田雨岚吼子悠学习的样子就是“鬼上身”,觉得自己“被田雨岚附体” 。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原来那么的面目可憎” 。还有人其实想要从南俪家寻找一个答案——如果逆着潮流走,他们想看看南俪能顶到什么时候?顶不住了怎么办?最终她会怎么样?
实际上,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家庭,不存在因为家庭条件就能“顶住”的可能 。
之前有帖子讨论,在北上广,你要有多少积蓄才能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我觉得可能没有一个金额存在,或者这个金额会比我们想象的高很多 。很多人对生活的想象就是日常刚需,但其实我们需要抵抗的还有日常之外的风险,以及时代的变化——很多我们之前以为是铁饭碗的行业,现在都消失不见了 。
个人处在时代洪流中,想靠30多岁的一笔积蓄保一辈子衣食无忧,实在是太乐观了 。
作为都市剧,《小舍得》里的城市家庭父母是比较常见的人群 。可能观众的理解和我当初的设置有一点差异 。其实南俪没有像观众说的年薪200万,她和夏君山加起来就100万出头吧 。田雨岚的公婆很有钱,但他们做的加工作坊,其实是夕阳产业,一旦资金链断掉,纸上富贵可能就没有了 。所以田雨岚会有忧患意识:让丈夫颜鹏啃个二代可以,让子悠再啃一代有点困难 。
最初设置两个原生家庭的差异,并非有意对比谁更焦虑、谁更佛系 。描写原生家庭,只是想让我们的人物有来处,让他们的动机更立得住 。只有把人物水面以下的冰山设置清楚了,观众才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选择 。比如,田雨岚为什么自卑,活得这么紧绷?如果我们去追究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婆家,观众是能理解的 。
说到现实中到底谁更容易鸡血呢?我个人觉得,城市家庭确实是更容易焦虑一些 。以上海来说,很多能在上海安身立命的“新上海人”,大都是985、211毕业的,再不济也是一本毕业——其实这也是幸存者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