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有了更多养老选择( 二 )


基于这些原因,养老服务应运而生,通过调集社会力量,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标准化服务,转移家属一部分养老负担,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可以预见,未来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有望落地实施,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 。
养老服务站、医养康养相结合
在家就能享受多元服务
“血压有点高,您还得继续吃降压药 。”在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陆奶奶家里,周沙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工小欧一边叮嘱,一边将血压仪袖带从老人胳膊上摘下来 。而后,他又仔细询问陆奶奶生活近况,同她聊天 。
陆奶奶直夸小欧细心体贴 。回想去年11月居家养老服务站刚建立时,包括陆奶奶在内的不少人都十分不解:“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在家养老,建站干嘛?跟我们有何关系?
随着驻站服务小组工作陆续展开,大家慢慢了解到:原来,运行服务站是为向大量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帮助 。老人既可提出申请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探访,也可到服务站享受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助餐等服务,参与服务站组织的各项活动 。
对于陆奶奶最初的想法,高华俊表示这在社会上并不鲜见,“很多人将居家养老简单理解为住家老人由子女、家属照料,实际上是片面的 。居家养老也需要专业人士,上门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服务 。”
【“银发族”有了更多养老选择】那么如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高华俊认为,要打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链条,更注重发挥社区作用 。“社区一边连接本辖区内老人,另一边对外连接各种机构,可以成为平台,疏通居家和机构间的‘堵点’,引导社会力量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在熟悉环境中获得照料,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
“以前我们说‘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辅’,‘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三者相协调,表明政府充分意识到要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优势,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融合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谢立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而对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而言,仅靠居家养老或提供上门服务,无法完全满足长时段照护需求 。这种情况下,更专业的机构养老就凸显出优势,成为最佳选择 。在谢立黎看来,失能失智老人也正是养老机构应该接收最多的一类人群 。
“对于这些老人,我们应当引入医养康养结合概念,即以老年医疗+健康+服务为理念,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功能结合,把照看、康复和预防发病融为一体 。”她解释说 。
过去,医院和机构、家庭无法兼顾治疗和养老,以致患病老人不能长居医院养老,而在机构或家中养老,则无相应医疗保健设备 。
好在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指出,目前国内已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这4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两型机构合作、护理型床位数量等相较前几年均有明显增长,有望促进老人从基础的“老有所养”向更高质量的养老生活过渡 。
政府兜底,社会支持
让普惠型养老惠及更多人
图书室里,一对老夫妻专心读报;隔壁棋牌室内,4位老人围坐一桌打牌正酣;对面健身室中,有老人悠闲地躺在律动床上……
这里是北京什刹海街道华方养老照料中心,共4层,设有屋顶花园和多个活动室 。采访人员见到10个月前住进来的唐大爷,说起入住感受,他赞不绝口:“这些孩子对我很上心,所以家人很放心!”另一位年逾八旬的陈奶奶告诉采访人员:“以前没怎么唱过歌,来这儿,唱了好几回!”采访中,采访人员发现养老照料中心设施齐全,老人们生活有滋有味,精神状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