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诺奖为何拿得这么难?|杨振宁( 二 )


1920年有更多的科学家提名爱因斯坦因广义相对论而获奖 , 因为1919年已经由观测日食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预言 。玻尔也第一次开始提名爱因斯坦 , 他特别提到相对论是“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 , 还说:“在这里 , 我们面临着物理学研究发展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步 。”
委员会让阿伦尼乌斯(一位物理化学家!)写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评价报告 。阿伦尼乌斯那时还一直揣摩和跟随德国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意见 。当德国的诺贝尔获奖者勒纳德(P.Lenard , 1862—1947)和斯塔克在大力反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时 , 他也极力反对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获奖 。他在报告中指出:红移实验尚未被实验证实;1919年日食考察的结果有许多人提出了批评、质疑;而近日点效应 , 阿伦尼乌斯不幸错误地附合了德国科学家革尔克(Ernst Gehrcke , 1878—1960)的意见 。革尔克于1916年曾提出 , 水星近日点的运动早就由德国物理学家格伯(Paul Gerber , 1854—1909)解决了 。其实 , 爱因斯坦在1917年就正确地分析过 , 格伯的理论基础以及革尔克的意见是建立在相互矛盾的假说之上 。结果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哈瑟伯格(Bernhard Hasselberg , 1850—1894)的坚持下 , 授予了瑞士裔的法国一位冶金学家纪尧姆 , 原因是“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它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包括纪尧姆自己对这一决定都大吃一惊 , 只有法国和瑞士人高兴 。
1921年 , 普朗克在一封简短而有力的信中 , 再次提名爱因斯坦因为广义相对论的贡献为获奖候选人 , 还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爱丁顿、赖曼(T. Lyman , 1874—1954)等等 , 都提名爱因斯坦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奥席恩(Carl Oseen , 1879—1944)提名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获奖 。
委员会让乌普萨拉大学的眼科医学教授古尔斯特兰德(A. Gullstrand, 1862—1930 , 1911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写一份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评价报告 , 让阿伦尼乌斯写一份关于光电效应的评价报告 。古尔斯特兰德根本不懂物理学 , 更不用说相对论了 , 但是他偏要钻到物理学评选委员会来 , 而且自不量力地要决定物理学的评奖!古尔斯特兰德在瑞典很有权威 , 他以他的全部权威反对爱因斯坦获奖 , 他曾私下对人说:绝对不能让爱因斯坦获奖 , 哪怕全世界支持他!
结果可想而知:他这个纯外行居然严厉地批评相对论 , 说它们根本没有被实验严格证实 。这真是应了中国一句民间谚语:“乔太爷乱点鸳鸯谱 。”还有一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奖评委会成员哈瑟伯格 , 当他听说有可能因为相对论而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 他在病床上提出抗议 , 反对因相对论而授奖给爱因斯坦 , 他写道:“将猜想放在授奖的考虑之列 , 是根本不可取的 。”
瑞典科学家如此坚决反对爱因斯坦获奖有比较复杂的原因 , 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在19—20世纪之交科学革命的过程中 , 科学的审美判断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革 , 科学家之间发生的争议差不多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老一派的科学家抓住实验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根本标准 , 不容动摇;而新成长起来一派年轻理论物理学家已经发现 , 判断真理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 有了新的标准 , 不能死死抓住实验标准而断然否定物理学理论中的美学标准 。在两种本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参照的标准讨论中 , 却被老一派物理学家以非常极端的、断然否定的态度 , 变得彼此不能相容 , 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实在是一种不幸 。在爱因斯坦是否应该获奖这件事情上 , 就反映了这一场激烈而又有些荒唐的斗争 , 几乎成了一场生死较量 , 所以才出现了“绝对不能让爱因斯坦获奖 , 哪怕全世界支持他”这样荒唐的决心和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