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年说|“追象”的青年( 二 )


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拍摄到的野象 。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大象常在夜晚活动 。”张斯捷介绍,夜晚凭借红外热成像仪,队员们更容易监测大象,但四五个小时盯着看红外热像图,队员们眼睛会十分难受,而这只是监测象群过程中的困难之一 。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一级消防士王政春正在驾驶车辆(摄于7月27日) 。新华网 李琦 摄
精神高度紧张、生物钟不断改变、蚊虫叮咬,以及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都给跟踪象群带来不小挑战 。
雨天车辆打滑,森林消防员们在推车(摄于7月29日) 。新华网 刘东 摄
6月份云南进入多雨季节,雷暴、大雨天气会影响无人机性能,飞行安全受到威胁,加之雨后深山里经常大雾笼罩,即使在红外模式下,无人机也很难精确锁定象群 。在无人机、红外望远镜无法跟踪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实时掌握象群动态,监测队员们往往要完全依靠人力寻找象群 。
张斯捷用望远镜监测野象(摄于7月30日) 。新华网 刘东 摄
张斯捷记得,有一次暴雨天,象群的位置处于监测点附近,且无人机无法起飞,监测队员们便穿着雨衣,寻着象群脚印、粪便和啃食过的东西,一点点探寻大象踪迹 。
队员近距离拍摄到的高清北移亚洲象群图(摄于7月17日) 。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在到达象群附近位置时,队员们便开始慢慢徒步往前走 。夜晚大象走路声音很轻,加之周边环境植被茂密,起初,监测队员并没有发现大象,但当他们听到身旁有“咔擦咔擦”的声音时,便立即到空旷地用望远镜观察,这才发现野象离他们仅10米左右的距离 。
高强(中)正在和同事一起操纵无人机(摄于7月27日) 。新华网 刘东 摄
除了惊险,还有温情 。在监测象群的过程中,24岁的监测队员高强打破了以往对于亚洲象特征、习性的错误认知,也真正看到了象群的“友爱”“团结”“互助”和“合作” 。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到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高强常常会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他希望人们能清楚了解象群特点,从而爱护自然界的生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象群通过老213国道元江桥(无人机照片,8月8日摄) 。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8月8日20时零8分,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过桥渡过元江干流继续南返 。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 。自4月16日以来,北移亚洲象群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
无人机拍摄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15日) 。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监测象群是我们执行任务时间最长的一次 。”张斯捷说,森林消防员们的工作主要是以森林防灭火,以及地震、洪涝抢险救援等任务为主,而监测象群的任务是他们首次接触,尽管任务类型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
张斯捷认为,抢险救援的工作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监测象群的工作是保护自然界的精灵,两项工作都是在“守护”,守护绿水青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生物多样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