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如何支撑自然资源工作,请看他们的探索→


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如何支撑自然资源工作,请看他们的探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将海南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监测频次提高到每周1次;攻克各市县申报项目时使用不同的坐标系和格式带来的难题 , 实现标准化……这些成绩来自自然资源海南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海南中心) 。
承担起海南中心建设任务的是一支隶属于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平均年龄只有37岁的团队 。这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工作团队为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两违”专项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等重点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 在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主责主业以及海南自贸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当好卫星数据“管理员”“今年 , 我们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监测的频次提升到了每周1次 。”海南中心办公室主任徐畅正在审签全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监测周报 。这份3页的报告中包含了上一周发现的疑似违法占用耕地图斑所在位置、占用耕地(基本农田)面积、是否历年均为耕地等信息 。“虽然周监测无法做到单次全省域覆盖 , 但是通过缩短监测周期、提高数据下发频次 , 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掌握新增违法情况 , 从而精准开展工作 。”徐畅告诉采访人员 , 一些违法建(构)筑物甚至在地基状态即被发现并整改消除 。违法线索图斑数据量从去年的上百个降至现在的个位数 。
据介绍 , 该中心主要工作包括实体数据分发、变化分析服务和在线影像地图服务等 。工作人员要对卫星数据进行采集、分发和深度应用 。
“2020年 , 我们共采集影像2191景、分发实体数据35TB 。”徐畅表示 , 目前中心已实现每年两次0.5米级卫星影像数据省域全覆盖 , 相关产品能够满足多方需求 。
自主研发练就“多面手”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不断推进 , 省内卫星数据需求也开始呈现精细化和多元化趋势 。“我们与各厅局的对接越来越频繁了 , 每周至少要开3次需求对接会 。”海南中心负责人熊小青随身带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 里面写满各类需求 。她说 , 在去年底召开的海南省厅局遥感应用需求调研会上 , 省公安、交通运输、审计等9个部门一口气提出了20余项新需求 。
如何满足?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获取更高频次和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另一方面要优化数据分发阶段的产品呈现 。熊小青表示 , 海南省云多雨多 , 获取卫星影像有一定困难 , 现阶段下光学遥感卫星的服务保障能力有限 。因此 , 只能在产品呈现上下功夫 。“我们拥有一支不到20人的研发小组 , 中心成立1年多来 , 已经研发了7、8项遥感应用服务产品 , 自主研发率100% 。”熊小青给采访人员看了微信工作群 , 最近的一轮研发讨论定格在凌晨3点 。“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 。”她说 , “中心在编员工40人 , 每天凌晨两点前仍在加班的至少占了1/3 。”
虽然辛苦 , 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 。“因为我们知道 , 这些成果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不少问题 。”熊小青说 , 最近接到的一项任务是攻克海南省工程建设项目改革审批平台的“卡脖子”问题 。一直以来 , 该省各市县在上报工程建设项目时使用不同的坐标系和格式 , 导致审批效率低下 。对此 , 海南中心在整合卫星影像资源、设计坐标转化算法的基础上 , 又在平台端研发了在线实时校核系统 , 实现了对企业申报项目的自动定位、核验、转换、下载等功能 , 从而做到了标准化 , 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
直面陆海统筹“新挑战”
“资源共享、务实管用”是自然资源部对建设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提出的要求 。对标这个要求 , 海南中心还有哪些不足?“我们的弱项一直都是陆地和海洋卫星数据的统筹应用 。”徐畅说 , 两种卫星存在很大差异 , 陆地卫星注重影像可视化 , 海洋卫星则拥有更多的传感器 , 可以监测海浪高度、海水温度、洋流形态等 。统筹应用 , 没经验、有难度 。然而 , 在自贸区规划建设中 , 唯独这项“技能”不可或缺 。今年 , 海南中心陆续接到了一些相关需求 , 包括支撑全省黑臭水体治理、近岸交通监管、自然灾害预警等 。面对新的挑战 , 海南中心做出部署 。“我们计划以建设卫星中心三亚分节点为契机 , 落实海洋卫星数据资源的引进、生产体系建设和应用服务模式的建设 。”熊小青表示 , 中心将探索两种卫星的“合作”模式 , 着力提高两种卫星的监测频次和精细度 , 优先在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近海开发监管领域开展监测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