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丨让乡愁不远去,让村庄更宜居——乡村建设在行动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让乡愁不远去 , 让村庄更宜居——乡村建设在行动
新华社采访人员侯雪静、邬慧颖
乡村 , 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 。
江西瑞金华屋村 , 近年来在乡村建设的同时 , 注意保存少部分老屋 , 按照“为后辈留些记忆 , 为老人留些念想 , 为村子留下痕迹”的原则 , 避免千村一面 , 让村民“望得见山 , 看得见水 , 记得住乡愁” , 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
走进华屋村 , 采访人员看到路面干净整洁 , 一排排客家风格小洋楼 , 一个个精心维护的温室大棚 , 广场、健身场、篮球场应有尽有 。
这是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密 摄
背靠青山、面向田野 , 环境优美……慕名而来的游客很难想象“老华屋”的样子 , 只有保留的极少部分老屋提醒大家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
“过去大家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 , 一旦遇上坏天气 , 就是外面下大雨 , 屋里下小雨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 , 村民华辉平说 , 以前华屋村贫困程度深 , 当地流传着“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让华屋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保留、修复部分老屋的基础上 , 建成了居民楼、环村柏油路 , 架设了高压电线……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等一应俱全 , 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 用上了放心电 。
基础设施好了 , 华屋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华屋村将老祠堂改建成村民的文化阵地 , 依托“十七棵松”的革命故事 , 建设了村史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场所 。
华屋村在开展乡村建设同时 , 坚持让红色典故“活”起来、红色IP“火”起来、红色文旅强起来 。当地修建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烈士林、观光步道等设施 , 通过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 , 昔日贫困的山旮旯 , 发展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小康村 。
2019年5月8日 , 游客在江西省瑞金市的“红军村”华屋村参观 。新华社采访人员兰红光 摄
当地还采取“公司+村庄”模式 , 引导村民自发组建起乡村旅游公司 , 选举产生公司管理人员 , 把村子做成企业 , 让村民成了股东 ,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旅游食宿接待、配套供应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销售等活动 , 让小康的成色更足 。
如今 , 游客来到华屋村 , 听一段红色故事、品一桌客家菜肴、住一晚当地民宿 , 已成为公认的热门旅游路线 。
有村民用打油诗表达对党的感恩:“昔日破旧土坯房 , 如今新屋亮堂堂 , 铭谢党的政策好 , 百姓心安喜洋洋 。”
瑞金最鲜亮的底色是红色 , 在当地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 , 也通过多种方式留住红色乡愁 , 铭记奋斗历史 。
夜幕降临 , 毗邻瑞金红井景区不远处 , 沙洲坝镇洁源村100多名村民实景演出《浴血瑞京》 , 配合现代声光电技术 , 生动再现苏区时期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 , 让观众“穿越”回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 。
- 【国际锐评】美式民主重病缠身 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 “长空之吻”!看解放军战机空中加受油训练
- 一起来看夜空中最亮的星!金星迎最亮时刻与落日同框 天空似油画
- 太康县王集乡乡长:实施三个“1+1”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 这些洋品牌还搞“霸王条款”?该睁眼看中国了!
- 西安外国语大学通报学生在女厕偷拍被抓:留校察看
- 世卫批日本封国措施“难以理解”:病毒可不看国籍
- “陈校长”帮学生改造房子走红 专家称乡村女童普遍缺少私密空间
- 普京回击所谓“中国威胁论”:这些人看法自相矛盾
- 如何看待此轮中药材涨价? 会传至终端市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