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 综艺节目再度进入黄昏?( 二 )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天生缺陷 , 使得其制造出来的“偶像” , 是苍白无力的 , 一是缺乏健康的公众形象 , 二是没有创作的实力支撑 。这类偶像“出道”之后 , 通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 , 被平台与渠道充分利用 , 压榨出全部商业价值 , 然后再用新一轮的选秀 , 进行“产品迭代” 。也就是说 , 平台选出来的“偶像” , 也是被他们物化的对象 , 唯一的用途就是将其变成盈利工具 。以“偶像养成”为节目要素的综艺选秀 , 因此都存在内容“空心化”的状况 。
有人担心“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会不会造成综艺萧条的后果 ,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偶像养成类节目”固然名声在外 , 但这一类型在庞大的综艺节目内容制作体量中占比并不算高 , 几大平台每年公布的综艺节目制作名单 , 通常多达二三十个 , 没了“偶像养成类节目” , 平台依然能够为观众提供大量其他类型风格的综艺 , 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
“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之后 , 综艺节目会再一次进入“黄昏”吗?这要从17年前的《超级女声》说起 。2004年 , 首届《超级女声》的举办 , 不但让选秀这一娱乐形式稳固地扎根于人心 , 也全面刷新了旧的综艺形态 , 一些诸如“复活”“场外投票”等设计 , 至今仍被不少综艺节目沿用 。
2006年 , 《超级女声》举办完第三届之后被叫停 , 理由主要集中于“助长追星陋习”“选手负面新闻不断”“沦为牟利工具” 。当时 , 就有“选秀节目进入黄昏”的说法 , 但在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2019年的《青春有你》等再度成为现象级节目时 , 选秀节目似乎又进入耀眼的“正午时刻” 。
从2004年-2021年 , 17年间 , 对比两次选秀节目的走红 , 会发现一些表面的变化和内在恒定的规律 。“超女时代” , 主阵地是电视平台 , 主打的是草根概念 , 选拔的是个人偶像 , 诞生了李宇春、张靓颖等实力歌手 。而近几年的选秀 , 主阵地是网络平台 , 走的是流量路线 , 选拔的团体偶像 , 催生出蔡徐坤、李汶翰等有争议的艺人 。由电视转战网络 , 平台的挪移给偶像选秀带来了巨大的生机 , 但因为核心的利益诉求没有变化 , 导致网络偶像选秀综艺的“垮塌” , 尤其是“饭圈”“出道”“成团”“打投”“C位”“应援”等令人眼花缭乱术语的出现 , 加快了新一轮选秀的“速朽” 。
选秀的本质 , 应该是选出有实力的艺人 , 用优秀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 早期选秀 , 如《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节目推出了不少有实力的选手 , 正因如此 , 选秀节目才在“第一次黄昏”的说法产生之后 , 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
但近年的选秀 , 极度缺乏优质选手 , 往往成团出道之日 , 也是被遗忘的开始 。“饭圈文化”取代“粉丝文化” , 导致非理性追星形成燎原之势 , “割韭菜与心甘情愿被割韭菜” , 形成了选秀明星背后的平台与受众之间的畸形关系 。
选秀形式自进入综艺娱乐形态以来 , 人为操控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 , 打着“公平透明”旗号的规则设定 , 以及对既定规则的随意修改 , 主要的诉求就是挑动受众的消费情绪 , 使其消费欲望不断高涨 , 直到发生“倒牛奶打投”等触及公众底线的事件发生时 , 无法克制与约束自身的偶像选秀 , 亲手把自己送进了自己挖的坑 。
- “双向奔赴”!河南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抗疫贡献力量
- 乱港媒体“癫狗日报”宣布停止运作
- 校园枪击案后 美议员发“持枪全家福照”引争议
- 满洲里市向呼伦贝尔市“手递手”异地转运3批次隔离人员
- 解密“上海数交所”:从“证交所”到“数交所” 上海再辟“交易新市场”
- 年末9地发布“抢人”新政策!哪里最吸引你?
- 证监会:“推动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退市”系误读
- 韩国“人造太阳”持续运行30秒 再破纪录
- 当上非洲酋长的中国小伙已回国 称与非洲“土皇”仍保持联系
- 与“奥密克戎”同名 俄罗斯一眼科诊所起诉世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