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张阿瞳:《您好!母亲大人》如何打破刻板的“催泪母子故事”?( 三 )


基于此 , 张阿瞳确定了改编方向 。
首先 , 按人物拆解 。要厘清原著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人 , 不仅要数清丁碧云、丁小军、外婆、大姨、大姨夫、小舅等各种亲戚以及丁小军的各种同学这种出场比较多的角色 , 哪怕一闪而过的 , 只有很少字数的人物 , 也要进行梳理与总结 。
专访 | 张阿瞳:《您好!母亲大人》如何打破刻板的“催泪母子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里有非常值得一提的重要角色——梅众 。他是在丁碧云离婚后出现的温暖的男性角色 , 引发了网友一致好评 。
但其实 , 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只有不到100字的描述 , 还没有名字 。“丁小军在收拾母亲的遗物的时候 , 发现了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 是母亲写给一个男人的一段话 。我们梳理到这个人物的时候 , 就觉得这个人物很有空间 。他相当于是母亲的一个念想 , 这个念想并没有成真 , 丁碧云和这个人也没有过去 。”张阿瞳解释道 。
专访 | 张阿瞳:《您好!母亲大人》如何打破刻板的“催泪母子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 张阿瞳给了编剧一定的启发和素材 , 创作了日企高管梅众的角色 。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 ,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很多日企在江苏开厂 。日企的特点是在中国开厂 , 但中高级管理人员一定是日本人 , 他们会有一年或者两年的任期 , 任期到了他们就回去了 。”
梅众这个角色的内核 , 本质就是丁碧云的一种精神寄托 。他可能不存在 , 是一个想象 。或许是丁碧云的一生太苦了 , 于是这个甜而略带感伤的男性角色的出现 , 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 。
专访 | 张阿瞳:《您好!母亲大人》如何打破刻板的“催泪母子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拆解工作要做的第二点 , 是要搭建一个对仗叙事结构 , 强化母亲与儿子人生的对仗 。
张阿瞳坦言 , 当时和编剧沟通的时候 , 他有两个要求 。“第一个是 , 故事要从2010年开始 , 然后到2015年结束 。第二 , 我希望每一集都有个小主题 。原著里有一段话是 , 母亲在29岁时生下了我 , 又在我29岁时离去 , 两个29岁是天意 , 这种生命自然的对仗 , 是可遇不可求的 。”
于是 , 经过逆向推导 , 有了第二集的故事 , 再往后 , 故事随着角色 , 自然就生长出来了 。
丁小军18岁的时候去上大学 , 离开了母亲;而丁碧云嫁人 , 也离开了母亲 。后来的剧情 , 就顺着时间线去梳理下去 , 丁碧云的那条线是从结婚生孩子一直讲到她2010年癌细胞骨转移;丁小军则是从他上大学离开妈妈 , 到他回到小城 。而在第20集的时候 , 两条线合并了 。20集之后是母子相伴共同抗癌的日常了 , 会与前面内容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 。
因此 , 《您好!母亲大人》可以当成两个故事来看 , 丁碧云的半生和丁小军的半生 , 对仗工整 。两个人的半生 , 合起来是一整段人生 。
围绕丁小军的校园生活 , 是编剧巩雪进行的二次创作 。
大学生活、军训 , 好友胖虎、徐天 , 高中时暗恋丁小军的尹怡 , 以及大学让丁小军情窦初开的余雅 , 这些丰富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 都是原著中没有的 , 是围绕丁小军的人生 , 一笔一笔丰满起来的 。
更值得赞赏的是 , 剧集在切换两条不同时空、不同视角的叙事线时 , 非常流畅 。母亲与儿子在不同时空的生活 , 通过大量相似物和连贯动作转场串联起来 , 给人带来电影化的精致视听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