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下班后打过“零工”吗?

图表来源:《2019中国县域零工经济调查报告》
9月16日,下午5时,张师傅下班了 。坐在自己的车上,打开某网约车软件,他从一名企业员工变为网约车司机 。“每天下班后,早回家也是闲着,不如开个网约车,还能赚点油钱 。”张师傅对采访人员说 。
晚上8时左右,张师傅收工回家 。“我只是把它当个副业,如果某天觉得累,下班就直接回家 。”时间灵活,不耽误本职工作,张师傅很喜欢开网约车,每月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
如今,越来越多像张师傅一样的上班族开始打“零工”,甚至很多人开始专职打“零工” 。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代驾……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零工经济”悄然兴起 。
从打“零工”到“零工经济”
说起打“零工”,60多岁的老李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父亲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但下班之后总会再去一些工厂、商店干点体力活,挣点外快,贴补家用 。”老李兄弟姐妹4人,在那个年代,父亲养家不容易 。
老李父亲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了解,尤其是“50后”“60后” 。即使没有亲身感受过,他们的不少亲人、朋友也有过类似体验 。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技术和设备都很欠缺 。
于是,政府和企业就从本地退休的技术工人或者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工厂和科研机构中聘请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 。这些人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 。“他们平时都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利用周末去乡镇企业兼职,帮助企业攻坚克难 。”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说 。
经济快速发展,打“零工”变得越来越常见 。“虽然某些企业或者工厂用人需求很大,但由于信息科技不够发达,并不能做到及时匹配 。”靳戈表示 。
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渐渐因为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被打破,并且开始向“零工经济”发展 。
“零工经济”指的是区别于传统“朝九晚五”,时间短、灵活的工作形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指出,“零工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其工作内容极大扩展,包括外卖、快递等体力劳动,也包括借助线上平台远程开展业务和交付的工作,比如线上法律和金融咨询的专业化服务、创意和多媒体服务、线上营销支持、软件和技术开发、写作与翻译等 。
去年底,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发布的《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显示,“零工经济”正日渐成为推动“新就业形态”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2019年,中国“零工经济”对GDP总增量的贡献度为10.43%,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重将增至13.26%,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82% 。
“零工经济”这种新业态正席卷全球 。数据显示,在美国和欧洲,有10%到15%的适龄工作人口通过打“零工”谋生,还有10%到15%的人把打“零工”作为主业之外的副业,实际参与人数超过1.6亿人 。
“一个爱好也能带来不少收益”
传统打“零工”,采用的是“企业-员工”模式,企业提供职位,个人应聘岗位 。说到底,个人依然是企业的一部分 。“零工经济”则改变了这种模式,将之转化为“平台-个人”模式,平台提供用人需求,个人进行选择 。这是对传统模式的升级,能在平台上发布需求的不止企业,也可以是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