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管理的艺术

任正非有一句精辟的话:领导一个组织 , 是基于人性和基于时空变化所带来的“无序”的警惕与变革 。这与刘祯博士的“不乱”极简管理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一书融入作者扎实的管理理论功底、时代的洞见以及有意思的管理案例 , 值得每一位中国企业家和企业高管认真研读 。管理学应该致力于让人们可以安心做事 , 帮助企业家清晰地看到各种悬空新概念的底层架构 。只有夯实管理基础 , 才能洞见商业本质 。当时空不断变得“无序” , 管理者如何在实践中保持不乱?如何从战略上保持聚焦?如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如何做到持续改善?这其中是否有普通企业可以借鉴模仿的经验?本文将结合《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一书 , 对上述问题 , 予以探讨 。
极简管理的艺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
刘祯/著
1
警惕多元化
产品和市场是一个企业成长的两个基本纬度 , 而从时间上来看 , 企业要布局现在和未来 。这是来自美国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IgorAnsoffff)的战略管理智慧 。当企业开始懂得营销 , 开始凭借各种各样的产品去开拓市场 , 产业变得丰富了 , 但是同行随之也多了 , 竞争也更激烈了 。产业经济学波特(MichaelE.Porter)开始提出竞争战略 , 告诉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并不是多元化 , 而是要聚焦于扩大产业格局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战略的空间感和力道 。多元化只是空间大 , 但是力道不足 , 多元化并不是企业战略动作的初始逻辑 , 企业战略的根基之道是用聚焦的力道来把空间打开 。所谓战略 , 就是定位、聚焦我们要进入的产业 , 并在产业当中找到占据一席之地的方法:要么有别于他人 , 即所谓的差异化;要么做同样的事情比别人的耗费要低 , 即所谓的成本优势 。
我们都知道华为是一家技术公司 , 也都公认华为的研发能力非常强大 , 只有一个判断标准 , 那就是华为有着上千亿美元的销售业绩 。反过来说 , 如果华为没有这么好的业绩 , 甚至多年来一点都没有成长 , 甚至是衰退的 , 那么 , 在这种缺乏说服力的业绩数字面前 , 不论如何 , 我们都没有办法去肯定华为研发能力的强大 。而华为之所以做出了这么好的业绩 , 关键在于技术人员意识到了市场的重要 , 和市场人员共创价值 。这样一来 , 战略这个拳头的力道就更足了 。当公司各部门都以顾客价值为目标方向协同发力时 , 这一定会是一家非常有竞争力的公司 。《孙子兵法》中说:“存亡之道 , 不可不察” 。对于企业来说 , “兵法”就是战略 , 就是企业的存亡之道 ,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深刻洞察 , 要谨慎设计 , 才能让企业有活路 , 并且可以持续存活 。
2
创新的秩序有迹可循
如果研发投入可以代表我们对于研发或者创新的重视的话 , 也许我们给予的重视远远没有我们自以为给予的那么高 。从这个角度 ,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读懂华为研发投入的本质 。华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做集成产品开发 , 让研发和市场人员一起创新 , 后来演变成矩阵的组织结构 。这才是华为研发的强大之处 。这意味着二十年下来 , 这样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组织的习惯 , 每一个成员都是如此 。对于众所周知的每年销售额10%以上的研发投入 , 这个投入比例可能今天一些企业也能够做到 , 尤其是在体量还不是特别大的时候 。但是 , 关键在于 , 如果在管理创新上做得不好的话 , 一个企业即便拿出了10%的研发投入 , 也许真实的有效投入都不会达到5% , 甚至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假定拿出50%的容错率 , 也就是允许一半的创新是失败的 , 那华为就是5%的有效研发投入 , 可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 如果在管理研发上存在大量浪费 , 比如 , 专利和技术都远离市场 , 那么真实的有效投入很可能是远远小于5%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研发投入看似很高但是产出不高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