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市场共同推进双碳 企业为啥愿意买单?

成交电量达79.35亿千瓦时——前不久,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受到了发电和用电企业的欢迎 。
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消费绿电已成为不少市场主体的共识 。实际上,除了绿电交易,在中国还存在绿证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这几个市场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这几类市场?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三类市场为啥而建?
——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提及当下的热词,“节能减排”一定位列榜上 。为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绿证交易、绿电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市场机制 。
三类市场中,建立最早的是2017年启动的全国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交易 。
“绿色电力证书,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也是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国网能源研究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所长李成仁告诉本报采访人员 。
据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其开发和电力系统消纳机制不尽匹配,弃风弃光现象突出 。此外,早期新能源产业对财政补贴依赖较大 。可再生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过度依赖补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达1000亿元 。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缓解财政补贴困难,绿证交易应势而生 。
绿证如何交易?采访人员了解到,目前有绿证出售资格的主要是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 。购买绿证的消费者,包括对绿电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个人等 。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向发电企业核发绿证后,厂商可以将绿证卖给有需求的消费者 。“消费者购买绿证,代表其对风光等绿色电力环保价值的认可,并愿意为绿色电力环保价值付费 。绿证购买越多,意味着绿电消费越多 。”李成仁说 。同时,售出绿证获得收益的部分电量,将不再受政府补贴 。绿证厂商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 。
与绿证交易一样,不久前启动试点的绿电交易,同样以促进绿电消费为目的 。那么,二者有何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绿证是消费绿电的间接证明,绿电交易为直接证明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表示 。在绿电交易中,用户通过电力交易的方式购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消费绿色电力,并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是一种“证电合一”的模式,能更好地将绿电和绿证的环境属性相统一 。
除了电能替代,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强化能耗强度控制也至关重要 。今年7月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旨在以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控制能耗、减排降碳 。
如果一家企业每年有500万吨的碳排放配额,在生产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碳排放量只有300万吨,那么余下200万吨的额度就可以出售给其他企业 。如果这家企业碳排放量超过限额,则需要花钱去购买额度 。
“企业根据排放情况可以自行计算,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配额分配的基础是经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查后的碳排放相关数据 。在配额分配的合理性上,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 。企业可以通过协议转让、单向竞价等方式,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
赵英民表示,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购买可再生能源等主体产生的、价格更低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对配额进行抵消 。通过这种交易,新能源企业可将二氧化碳减排量变现,将有效调动其减排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