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视频获赞破亿,还会有第二个无穷小亮吗?( 二 )


科普短视频获赞破亿,还会有第二个无穷小亮吗?
文章图片
无穷小亮的“网络热传生物鉴定”视频 。
“知彼”是了解观众,关注受众的反馈 。张辰亮说,自己是科普工作者里的幸运儿,从工作的第一天就开始和网友交流 。拍短视频之后,他每条抖音下面都有几千、几万的评论,“大家想知道什么,不想知道什么,爱听你怎么说,爱听别人怎么说?”通过观察,他深度了解了受众,看大家如何评价自己,然后琢磨该如何调整 。
张辰亮说,“你没有办法成为第二个‘无穷小亮’,你必须成为你自己 。在我做微博的时候,也没出现第二个‘博物君’ 。”但是,如何做到顶流级别?知己知彼是必须 。知己不知彼,是百万粉丝博主不能跃升为千万粉丝博主的源头 。
“无用”的爱好
张辰亮的创作起点源于他小时候 。
上小学时,张辰亮喜欢在学校操场上,看三棵榆树苗上的虫子吃叶子,甚至抓草蛉、瓢虫、蝴蝶幼虫,回家养在磁带盒里 。为了养活一只草蛉幼虫(蚜狮),他每天下午放学就去抓蚜虫,抓800多只才能养活一只草蛉幼虫 。
今年5月,4岁的女儿在湖边偶遇一只中华大刀螳的幼体,小得像只蚊子 。女儿把它带回了家 。张辰亮指导她学会了分辨螳螂的公母 。20多年后,张辰亮把小时候那种看似“无用”的爱好传递给了女儿,也成了《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从事科普工作10年了 。
科普短视频获赞破亿,还会有第二个无穷小亮吗?
文章图片
小亮养的两只蜥蜴,他说:“我觉得我一直延续着小孩的兴趣” 。
“科普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个世界的生物,更热爱这个星球一点” 。张辰亮说 。人们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级的追求 。他认为,“发现无用事物的美”就是更高级的 。
在张辰亮眼中,昆虫的美来自多方面 。昆虫的种类太多、千变万化,一辈子也研究不完,意味着一辈子都有新鲜玩意可以研究 。昆虫有一种“机械美”,他曾形容猎蝽,“走路的时候那种轻盈,跟成了仙儿似的,闲庭信步的......它有气质在,像一个将军,那种气质会让你尊敬它” 。
他见过一种蜘蛛,一般的蜘蛛腹部的体节全部退化成一个圆形的球,但这种蜘蛛腹部还残留着几片板,这是祖先的身体特征,“那感觉是,从这几片板上,就能看到漫长的历史” 。而这种渺小与宏大,只要大家往地上一蹲,在草丛里一找,就可能观察到 。”
这种个人体会到的“美”怎么传递给抖音短视频观众呢?“科普应该不像科普”,张辰亮说 。“好的科普应该像汪曾祺、周作人的文章那样 。”虽然他们的文章不是科普文,但非常引人入胜,顺带给读者讲道理和知识 。
比如,汪曾祺讲怎么种葡萄和土豆,他不会简单告诉读者应该怎么种,也不会让读者感到自己正在“被教育”,而是让读者不知不觉地看完文章 。“你看完后,就知道怎么种葡萄和土豆了 。”
“科普应该是一个美好有趣的东西,应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让你看完了就想去保护环境,而不是,我前面说得很没劲,最后喊两句口号,要保护环境 。”张辰亮的追求是,在大家工作心烦意乱的时候,或在通勤挤地铁的时候,看看他的视频,马上心情舒畅 。
科普短视频获赞破亿,还会有第二个无穷小亮吗?
文章图片
张辰亮喜欢在抖音里跟粉丝互动 。
怎么有趣呢?幽默是他科普十分重要的特质,但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 。“科普里的幽默必须要有作用——让人记住这个知识点,让人不犯困,让人想转发或发评论,让人@自己的朋友来看 。”有趣需要服务于真正想科普的内容,比如,他从不专门在视频中埋个“郭德纲表情包”,而是真正让科普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