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1万亩甘薯丰收:是烤还是蒸,专家有说法( 二 )


分品种烘烤和蒸煮各有擅长
在北京,拥有2.1万亩种植面积的甘薯仅能满足北京不到8%的自给率 。提及人们在终端零售市场常见的“蜜薯”、“红薯”等甘薯的别称,李仁崑谈到,这些名称并非指代哪一种特定品种,“只是商家为了销售,或者是为了保护真实品种而为商品所起的小名,实际上并不是正规名字 。”对于专家和相关从业者来说,用于区别甘薯的,只有在种子管理部门登记的品种名 。
北京2.1万亩甘薯丰收:是烤还是蒸,专家有说法
文章图片
普薯32号颜色艳丽,又被称作“西瓜红” 。李仁崑供图
李仁崑告诉采访人员,要说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甘薯品种中,普宁市农科所在2012年选育的“普薯32”和同年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薯25”是北京非常主流、且占有率最大的两个品种 。除此以外,早熟品种“心香”、抗病品种“济薯26”、早熟丰产型品种“龙薯9”以及本地选育的“黄玫瑰”、“黄香蕉”等甘薯品种也同样丰富着市民的餐桌 。
北京2.1万亩甘薯丰收:是烤还是蒸,专家有说法
文章图片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熟甘薯“心香”也是市场上较具代表性的品种 。李仁崑供图
为什么“普薯32”和“烟薯25”能在众多品种中夺魁?“普薯32”因为艳丽的薯皮和薯瓤颜色,又被称为“西瓜红”,市面上被菜商们称作“广东蜜薯”的就是它了,李仁崑说,“普薯32”蒸烤兼用,是个“全能型选手”;“烟薯25”身为烘烤型甘薯圈里的“扛把子”,年年锁定商家摊位“C位”,靠的就是它的甜蜜,“它的糖分含量,是以出众的甜味俘获了大批消费者 。”李仁崑说 。
北京2.1万亩甘薯丰收:是烤还是蒸,专家有说法
文章图片
烟薯25是烘烤型甘薯圈儿里的“扛把子” 。李仁崑供图
“根据生产中的不同用途,甘薯我们一般分为三大类,即鲜食型甘薯、淀粉型甘薯、加工型甘薯 。”李仁崑说,而一个品种归为哪类、更适合哪种烹饪方法,是由其品种特性来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适合蒸煮的品种,淀粉含量高,口感干面,适合烘烤的品种含糖量和水分高,入口舒服,口感更甜,吃起来也更有愉悦感 。
舶来品但能吃出情怀和回忆
实际上,甘薯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总产量上,仅次于水稻、小麦以及玉米,位居第四位,而甘薯亩产在6000斤左右,是小麦和大米亩产量的数倍 。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世界上每年超一半的甘薯产自中国 。
不过,甘薯之于中国,其实并非本土作物,而是外来的“舶来品” 。李仁崑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甘薯也被很多人称作“番薯”,如同人们常说的“番茄”一样,一个“番”字,足以表明它的“老外”身份 。
约在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今为菲律宾)经商,彼时被西班牙航海舰队从美洲带到吕宋的甘薯耐旱、高产,已经在当地扎根丰收,陈振龙便由此将甘薯的藤苗以及种植方法带回了福建试种,全家六代人都在为甘薯的推广、种植助力,这是甘薯传入中国的开始 。
四百多年前的陈振龙会不会想到,当初漂洋过海带回来的小小藤苗,极大地提升我国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在若干年后成为国人必不可少的粮食 。在古代,粮食欠丰的年代里,古籍称“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口暴涨至3亿人,丰产的甘薯是人口激增的“后盾”;李仁崑也记起在计划经济时代,1斤细粮票能换5斤甘薯,粗粮给予人们的饱腹感,让那些大米白面短缺的日子也似乎不那么难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