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环街市:活化古建筑 焕发新活力

在香港黄金地段中环闹市的一隅,被列为三级历史建筑的中环街市掩映在林立的写字楼之中 。顾名思义,香港的街市指的是以买卖生活用品和生鲜食品为主的街区市场,中环街市因历史久、规模大一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
停用了18年之后,中环街市经过全面修复,重新开市 。这个承载无数“老香港”回忆的地标建筑摇身一变,不再卖菜卖肉,而成为一张保育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与香港都市风貌的生动名片 。
斑驳的历史痕迹
步入中环街市,500多个袖珍版红色鸡蛋灯格外惹眼,昔日街市里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扑面而来 。
“现在这种灯不多见了,但是只要一看到,就会让我立刻想起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街市里买鸡蛋的日子 。”香港市民许女士说,在以前的街市里,为了辨别鸡蛋的鲜陈优劣,顾客们经常会取一个簸箕,把看中的鸡蛋放进去,然后逐一凑近红灯罩下的灯胆去照 。
【香港中环街市:活化古建筑 焕发新活力】在耀眼的红色灯光下,曾经顾客们屏气凝神观察蛋壳纹路的画面也仿佛浮现眼前 。
活化后的中环街市里,保留度最高的原生设计当属用水磨石制成的主楼梯 。如今,楼梯上铺设的石面经过小心修复,斑驳的历史痕迹得以保留,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
事实上,昔日为了方便装卸货物而修建的这种宽阔大楼梯,也曾是不少摄影大师经常流连的取景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著名摄影师何藩的镜头中,那些牵着孩子赶路的母亲、照顾着弟妹的长女、挑着扁担的苦力工人匆匆上下石梯的身影,都被定格在了香港城市发展的光影中 。
信步于中环街市中,曾经的13个老档口被保留下来,部分用于展示原有建筑风貌 。昔日海鲜档的储水缸和通水渠、家禽档的砧板与血槽、菜档的货架、肉档的案板等原本风貌触手可及,无疑都成为香港市民感受昔日街市氛围的绝佳门户 。
“看到那面颇富历史感的红砖墙、以前卸货区吊起猪牛羊的铁钩、称米的米磅,还有‘地面湿滑 敬请小心’那些以前墙上的标语,都令我好像穿越了时光,回到以前街市里的烟火气氛中去 。”香港市民王太是中环街市的老顾客 。她说,记忆中还有和母亲一起来买菜的情景 。如今,中环街市重开后,她偶尔也会带着小孙子来这里坐坐,和他说说以前的故事 。
丰厚的历史价值
中环街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1842年 。当时居于中环一带的华人在皇后大道中开设广州市场,迎合港岛区迅速增长的人口对市集的需求 。后来,广州市场改名为中环街市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增长,在19世纪中期与后期进行了两次重建,至1939年建成第四代中环街市,也就是目前完成活化的街市大楼 。
作为当年东南亚最大型的肉食市场,中环街市曾吸引社会各阶层居民来这里购买日常生活所需,也使得这幢建筑蕴藏了丰富的“老香港”集体回忆 。
中午时分,头发花白的陈先生与太太坐在街市的中庭歇脚 。他们告诉采访人员,中环街市停用了很多年,以前的样子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曾经街市里浓浓的人情味却是记忆犹新 。
“那时候街市里地面比较湿滑、光线也不大好,但是走到哪儿都能听到摊档主用‘唱歌’的方式大声叫卖,广东方言和福建方言,什么都有 。小贩和街坊是熟络的,每天熙来攘往,人声鼎沸 。”陈先生说 。
随着时代变迁,香港的一些街市不得不面临被拆除的命运,2005年起中环街市也一度被列为可拆卸建筑 。后经再三考虑,特区政府最终决定委托香港市区重建局对中环街市进行活化,并由香港地产商华懋集团对中环街市进行营运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