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声”专栏第十期|文明的尽头是神之名( 三 )


段棋华
???抓住主要矛盾 。场景、环境的描写也是为故事服务 , 那么详细与否就根据故事节奏来 。常见的“细致”描写会更多出现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 , 用来揭示线索或是推进剧情;而“简洁”的描写往往出现于伏笔的爆点 , 用寥寥数语带个读者最大的震撼 。
昝智康
???所有作者都应该潇洒且克制 , 时刻想着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 。该浓墨时浓墨 , 该简约时简约 。整体和谐 , 观感不错就好 。
李安宁
???我个人的理解 , 其实写作跟作画一样 , 主要还是你想给作者看到什么 ,好的作品可以通过不断锤炼来实现 , 一篇好的小说 , 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精耕细作 , 在留悬念的地方惜字如金 , 可以产生奇妙的感觉让人有探索发现的欲望 。
稍微发散一点的问题 , 你认为把西藏僧侣等元素和科幻结合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一个英国人 , 克拉克是否把这些元素应用的很好?
李安宁
???西藏作为了一个封闭数百年的地区 , 给人的印象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 , 再加上难以理解的原始宗教感 , 很容易给人营造一种无处探寻的异域科幻世界 。
王璎珞
???我对这个没什么研究 , 但就这篇读起来的话感觉还不错 。其实有点符号化吧 , 这个完全可以换成别的宗教 , 都可以讲这个故事 , 并没有单独针对藏传佛教的特点表现 , 它只是作为一个“希望理解神的宗教”这一元素 , 为故事提供一部分 。宗教要和科幻结合我觉得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 它们都在尝试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世界 。
“希声”专栏第十期|文明的尽头是神之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昝智康
???除了这篇 , 我第一个想起来的符合题目条件的是《迦梨之歌》 , 身为英国人 , 却如此熟悉印度和他们说不清的神明 , 甚至可以说在书中完全复刻了印度!回到问题 ,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两种写法:只在自己的小说里引入若干元素 , 营造异域风情;或者仔细复刻 , 描筋画骨 。《迦梨之歌》是前者 , 《大饥之年》是后者 ,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大概在中间 。
汪欣宇
???虽然克拉克在本作中让西藏佛教僧侣们以“在科技时代仍保留迷信”的宗教神秘主义形象出现 , 但如果要说和实际上的藏传佛教僧侣形象对比的话 , 甚至还是有所美化的——考虑到作品中各方面展示出的时代状况 , 本作中的西藏大概是处于解放前的——那时的藏传佛教统治下的西藏……此处不予赘述 。所以本作的西藏僧侣依然只是阿瑟克拉克为了阐释某种神秘主义而设计出的理想化形象——不过对于本作而言已经够用了 。如果要我个人去设计一个和西藏僧侣相关的科幻故事 , 大概会侧重于解放前藏传佛教实施农奴制、血腥祭祀和草菅人命的阴暗面 。
如何理解本文中“科技加速了人类或者文明灭亡”?探讨“神之名”一定要与宗教挂钩吗?
王璎珞
???ん?科技让人类灭亡了吗?加上了“神”这个词语本身就会给它加上一种神秘色彩 , 宗教就很容易拿来和稀泥 , 毕竟宗教是前人对于神的解释 , 是有基础的 。但是想不掺和宗教的话 , 可能就是一种物理神秘学吧 , 也可以 , 二者各有其优点 。
汪欣宇
???我对这个问题本身有疑惑 。个人认为本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也许僧侣们真的让世界灭亡了 , 也许世界依然在前进 。即使结尾确实是僧侣们的行为使得世界灭亡 , 那如果要从本文来理解“科技加速人类/文明灭亡”这一点的话 , 也是不好的——因为在唯物辩证论的指导下 , 研究唯心主义思想对世界命运的影响 , 也顶多只能从它对世界的实际影响去研究 , 而不是从它所宣称的角度去研究 。另外 , 探讨“神之名”大概是不一定要和宗教挂钩的——比如量子物理中的神秘倾向 , 我们在探索量子物理时对“观察者”甚至”造物主“的假定 , 事实上却是从科学的角度对科学尚未探知的神秘领域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