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做一台心磁仪”背后的难题:医工交叉平台探索高端药械孵化新路径


13年做一台心磁仪”背后的难题:医工交叉平台探索高端药械孵化新路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医工交叉产业化平台
■ 2020年 ,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方联合 , 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 , 理微医疗由此诞生 。成立一年多来 , 理微医疗重点支持的产业化项目已有12个 , 平台累计支持金额近1800万元
最近 , 两个持续转化多年的科研项目在产业化赛道上骤然“加速”:科创企业漫迪医疗研发了十余年的心磁图仪设备在医院安装运行;从材料起步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历经近十年开发的柔性脑机接口 , 仅用一年左右时间 , 就基本完成了临床试验伦理审批 。
这两个科研项目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是:在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上 , 它们都得到了医工交叉产业化平台——理微医疗的帮助 。
作为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和医工交叉产业化创新示范平台 , 理微医疗成立一年多来 , 重点支持的产业化项目已有12个 , 平台累计支持金额近1800万元 。
与新药研发相似 , 医疗器械的研发同样具有风险高、周期长、投资大的“三高”特性 。近年来 , 新一轮医工交叉热潮带动大量技术成果进入创业领域 。如何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形成持续核心竞争力 , 如何寻找一条适合医疗器械项目的孵化模式 , 却是新兴医工交叉平台面临的共同难题 。理微医疗从创新组织者的定位出发 , 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
科医工技携手 , “隔行”不再“如隔山”
漫迪医疗的心磁技术研究始于2006年 。利用仅有地球磁场百万分之一强度的心磁来检查心脏疾病 , 其技术的最大难点在于 , 在强大的背景干扰下 , 如何准确对微弱心磁信号进行极限探测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几名科研人员大胆尝试 , 将超导量子干涉器件作为核心磁探测器 , 攻克了背景干扰抑制这一国际难题 , 实现了无需屏蔽就能准确探测心磁 。
然而当样机出炉 , 团队却碰到了比技术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让设备能为医生所用?跨入一个陌生领域 , 寻找第一位合作伙伴 , 要跨越“隔行如隔山”的障碍 , 实在太难 。
作为心磁图仪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 , 漫迪医疗总经理张树林告诉采访人员 , 当科研人员完成硬件研发之后 , 它所探测到的心磁信号究竟能反映哪些心脏疾病信息 , 亟需心内科医生的深度参与 。可惜 , 国内做生物磁研究的人非常少 。为了与医生合作 , 他不得不从头开始“学医” 。2013年 , 心磁图仪就完成了工程化样机开发 , 等拿到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已是2019年 。
2020年 ,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方联合 , 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 , 理微医疗由此诞生 。漫迪医疗成为进驻平台的首批项目之一 , 通过平台找医院和医生合作 , 从此不再难 。
背靠平台资源 , 心磁图仪发展进入“快车道”:不仅精度不断提升 , 公司还与新华医院合作开发胎儿心磁设备 , 用于筛查先天性心脏病 , 同时向脑磁、胃肠磁、肌肉神经磁等应用方向拓展 。
实际上 , 使科医工技不再“隔行如隔山” , 还只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的第一步 。由于行业特殊性 , 医疗器械取得临床批件、上市许可 , 对于从未接触过该行当的人来说 , 少不了要走许多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