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二 )



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某种意义上 , 各个国家的翻拍电影都像参与了一场依托原作影片的“命题”大赛 。例如 , 意大利影片《完美陌生人》就卖出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改编权 , 国内有学者专做论文对比过希腊、西班牙、土耳其、韩国、匈牙利、波兰和中国等多个版本的翻拍片 。在这场思想、艺术、技术的跨文化改编比拼里 , 中国版《来电狂响》的翻拍只能说不功不过 , 影片中规中矩的叙事难以支撑过多的相关社会议题 , 引发的观众共鸣反不及原作隽永悠长 。
优秀的翻拍片 , 能够同时满足观众对于类型本身和原作创新的双重期待
当前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翻拍对象以美国、韩国和日本电影数量最多 , 考虑到好莱坞影片公认的工业标准和全球影响 , 以及日、韩影片相对亲近的地缘文化 , 这样的选择似乎很合理 。然而《小小的愿望》《人潮汹涌》《保持通话》《追捕》等翻拍片与原作相比始终差一口气 , 这就不得不深究商业类型电影翻拍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

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类型电影之所以经久不衰 , 核心就在于每种类型都在视听奇观中蕴含了一种对于人类文明根本问题类似“永恒追问”的迷思 , 如两性关系之于爱情片、科技焦虑之于科幻片、正义自由之于黑帮片等 。类型电影自诞生以来 , 善于不断自我更新 , 吸收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 , 对其核心“母题”做出调整 , 从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 对相似主题趋之若鹜 。

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这个意义上 , 跨文化改编的商业类型电影首先需要满足“类型”的要素要求 , 如基本的故事架构、人物塑造等都要包含该类型的叙述元素 。优秀的翻拍电影 , 需要满足观众对于类型本身和原作创新的双重期待 , 当我们观看一部爱情喜剧翻拍电影时 , 不会预期这是一部恐怖奇幻警匪片 , 同时还期待看到原作中备受喜爱的故事被重新演绎后再次唤起心灵的慰藉 。虽然融合不同类型特征使影片更加丰富多元 , 也是近年来商业类型电影吸引不同观众的有效手段之一 , 但融合仍需以某一类型为主才能主题明确、有的放矢 , 例如翻拍自《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的《西虹市首富》 , 固然不乏爱情、悬念 , 终归还是以密集的笑料荣登年度卖座喜剧片榜单 。反观新片《门锁》 , 跟随女主的“他者”视角和恐怖片惯用的心理暗示音乐 , 营造出独居女性时刻可能遭遇危险的可怕境遇 , 而这究竟是女性的臆想、自我暗示还是具有深刻的现实缘由?电影并未对此深究 , 转而寻找幕后凶手 。通篇游离于剧情、恐怖、悬疑、犯罪等不同类型要素之间 , 影片最终落得所有问题都没讲透的“四不像” 。
翻拍片不单是回应市场热点的商业运作 , 更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载体
在满足“类型”层面基本要素 , 也就是点出影片“母题” , 对该类型所蕴含的人类共通问题做出回应后 , 翻拍片更需要完成跨文化的故事转译 。原作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 , 观众就很容易因为文化背景不同 , 形成对影片的“误读”或理解障碍、主题偏差 , 翻拍片则更可能遭遇“文化壁垒”“文化折扣”带来的冲击 。本土化转译 , 既要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惯、价值归属 , 也要考虑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 以及受众文化心理和文化消费习惯、审美期待等综合因素 , 需要努力为翻拍片提供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土壤 , 而非简单粗暴不顾文化语境的单纯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