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三 )



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前国产翻拍电影佳作少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 就是重“形”不重“神” , 乍一看故事模仿得很像 , 但在改编中既丧失了原作的深层主旨 , 又没有赋予影片更加本土化的精要 , 显得既没有“化用”好原作 , 又未尊重本土观众审美品位 。
达到上述两方面标准的翻拍片基本不会“翻车” , 而优秀的翻拍电影还会为影片增加多一点“调料” , 即源于原作又高于原作的新意 。类型元素和原作框架本身已经基本限定了翻拍片的大致走向 , 要做到创新就只能在影片的“本土移植”方面下功夫 。一种做法是紧贴原作 , 保留最基本的故事情节 , 其余内容全部换成更“接地气”的本土内容 。如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影片《十二公民》就将原版中的美国司法公正、种族歧视、阶层差距等议题改为空巢老人、代沟矛盾等更贴近中国观众生活的主题;还有一种做法 , 也是保留基本故事情节 , 但有意模糊时空背景 , 重心并非让观众联系现实 , 而是沉浸在剧情推理中 。如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影片《误杀》 , 就将故事场景放在泰国 , 加入对《监狱风云》《肖申克的救赎》等影片的戏仿 , 引导观众跟随主角展开与恶势力斗智斗勇的头脑风暴 , 不仅赢得了票房和口碑 , 而且形成了新的IP , 将于今年贺岁档推出第二部 。

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如学者乐黛云所言 , 当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误读 , 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不见”与“洞见” , 面对文化差异 , 翻拍电影不单是回应市场热点的商业运作 , 更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载体 。在全球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 “走心”又“接地气”的翻拍电影不失为一扇看见世界又让世界看见的文化之窗 。
作者:刘春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策划:邵岭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文艺评论 电影《门锁》成败:每部翻拍片都是一次跨文化转译的考验】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