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家庭到应激创伤,《女心理师》折射多少心灵痛点,你感同身受了吗?


从原生家庭到应激创伤,《女心理师》折射多少心灵痛点,你感同身受了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毕淑敏小说改编 , 杨紫、井柏然等主演的《女心理师》剧情已播出过半 。
作为国内少见的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电视剧 , 有人吐槽这是一部“把80分的配置拍出50分水平的剧”“实质上是披着职业剧的爱情剧 , 并没有拍摄出原著中心理师与受访者双方心理博弈的精彩 。”
有人吐槽也有人赞赏 , 抛开拍摄手法 , 该剧以多元个案的形式展开 , 呈现出的讨好型人格、少年自杀、情绪焦虑、暴食症、婚前焦虑、社交恐惧等具有普适性、当下性的案例 , 聚焦当今社会典型的心理问题 , 触碰当代人心灵“围城” 。每一帧都似乎是你我的故事 , 从剧中看到自己、家人经历过或正经历着的困扰 , 带有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 , 引起观众共鸣 。其中原生家庭的话题更是引起热议 , “看完《女心理师》我妈道歉了”等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 。
【从原生家庭到应激创伤,《女心理师》折射多少心灵痛点,你感同身受了吗?】这不是影视剧中“原生家庭”话题第一次火 , 从《都挺好》的苏明玉、苏明成到更早《欢乐颂》的樊胜美 , “原生家庭论”这一原本藏于研究等小众层面的理论一次又一次被影视剧带到大众面前 , 发酵于公共空间 , 而《女心理师》更是将原生家庭中几大痛点用具象的方式一一传递开来 。

从原生家庭到应激创伤,《女心理师》折射多少心灵痛点,你感同身受了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刚刚完结的单元中 , 李梦饰演的蒋静由单亲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 要强的妈妈将婚姻中的不幸转移到女儿身上 。严格管教下成长的蒋静很优秀 , 是妈妈炫耀的资本 , 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优等生” 。可这一切随着母亲掀开女儿的床垫 , 床下堆满的烟头和酒瓶曝露在眼前时破灭了 。蒋静内心不喜欢弹钢琴 , 喜欢的是打架子鼓;不喜欢高马尾 , 更愿披散的卷发;不喜欢白色连衣裙 , 钟爱酷酷的背心……内外反差都与母亲极度的控制欲相关联 , 高压之下 , 蒋静只能通过暴食发泄情绪 , 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 间歇性地暴饮暴食之后控制不住地抠吐 , 以至于胃出血 。
很多人对神经性贪食症很陌生 , 其实就是失去控制的反复暴饮暴食之后 , 出现代偿行为比如抠吐、过度运动、滥用药等 , 来预防体重的增加 。李梦在社交平台说她曾经就是有暴食症倾向的患者 , 暴食症是将被压抑太久 , 无处安放的安全感寄托在“吃”上 。回到剧情本身 , 原生家庭父亲的缺位、母亲的控制欲 , 过分亲密和依赖的关系模糊了独立个体的界限 , 当蒋静难以找到自我 , 又难以摆脱母亲控制时 , 利用暴食行为安抚自己的负面情绪 , 用食物填补、树立自我的独立意识 , 并向母亲的约束发起无声的挑战 。
心理咨询期间 , 蒋静回想过往场景中 , 推门而入的妈妈挡住照进来的光 , 拖着拉长的、黑暗的影子走进来 , 蒋静在黑暗中矮小卑微 , 而妈妈歇斯底里的话“谁让你打鼓的?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 , 你做什么 , 都要告诉我 , 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 , 你要是有什么事 , 我还能活吗?”更是让人极具压迫感 。当蒋静对着妈妈喊出:“我今年30了 , 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 , 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 你为什么要这样困住我 , 为什么爸爸在你身上犯下的错误你留给我?你醒一醒吧 , 爸爸走后我们就困在这里了 , 我不想再困在围城里了 , 我只是想要个自由!”时 , 是一种久违的释放和发泄的酣畅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