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家庭到应激创伤,《女心理师》折射多少心灵痛点,你感同身受了吗?(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 , 《女心理师》另一个单元 , 高中生尤娜自杀、故意用刀划伤自己、泡在冰水里让自己生病、去超市偷东西故意让人发现等行为 , 让人疑惑 , 正值芳华的她为何做出这些反常行为?经过层层抽丝剥茧 , 原本以为校园暴力、同学关系导致自残倾向的想法被推翻 , 而真正的原因依然离不开“原生家庭” 。养尊处优的尤娜有一个常年沉浸在艺术梦想里的艺术家父亲 , 他在家庭关系中是缺位的 。她的母亲是一个重面子 , 在外极力粉饰家庭关系的女性 。尤娜的父母瞒着她离婚了 , 却不知道尤娜早就从父母貌合神离的行为中知道了真相 。
看似充满问题的孩子 , 却不是问题少女那么简单 , 而是在察觉到父母间的问题后 , 把维系家庭完整的责任扛到了自己身上 , 自己去承受着父母对婚姻的恨意 。她单纯地认为只要自己受伤、出事 , 父母就会无条件站在一起 。作为孩子 , 她无法与父母平等地对话 , 只能用极端的自残行为让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 , 让父母矛盾的焦点转移 , 她想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父母的婚姻 。
每个人身边甚至是你自己 , 就是这种人:总是努力迎合别人 , 不敢拒绝 , 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这种人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这是一种将取悦别人置于自己需求之上的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
《女心理师》中 , 莫宇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 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各位同事 , 却被同事边缘化 。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他 。面对别人的要求 , 他内心想拒绝却每次都碍于情面答应了下来 。这一故事是认同感最强的单元 , 网上曾发起过热议“我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很多人说 , 小莫的故事是一部分职场人士的真实写照 , 想和大家处好关系 , 却往往事与愿违 ,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卑微和心累 。
许多网友无法定义这一行为倾向的具体缘由 , 《女心理师》中借不同年龄段小莫的自我对话试图回答:忙于工作的父母 , 忽视了年幼孩子的情绪 , 当小莫向爸妈倾诉在学校被欺负时 , 爸妈的回复是同学只是开玩笑 , 或是你自己招惹他们不然为什么他们会欺负你呢?甚至说出“如果别人不喜欢你 , 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 。纵使年幼的小莫喊出“你们根本就不爱我”的呐喊 , 父母也不以为然 。“原生家庭”的威力再次上线 , 也让观众看到 , 受制于原生家庭不仅仅是青少年 , 陷入认知困局的质疑、否定自己的心态甚至会伴随一生 。
很多评论表示 , 看剧的过程像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 看到了自己难以言状的心理行为 , 又在剧中人物或是发泄或是看开的治愈过程中 , 安抚了自己 。也有父母评论表示 , 想到自己对孩子的相同做法觉得后怕 , 会反思 , 想改变 。
值得一提的是 , 小说《女心理师》是毕淑敏在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之后以临床心理师为视角而创作的 , 她运用弗洛伊德有关创伤、遗忘等心理学理论来描写人物 , 分析案例童年创伤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根源 , 原生家庭、童年创伤一直是毕淑敏关注的重点 。
电视剧《女心理师》的口碑是见仁见智的事 , 从剧中案例延伸至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 并提高受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 才是该剧真正的价值 。如该剧制片人郭峰曾说的 , “《女心理师》以原著为基础 , 结合过去两年社会真实心理案例 , 希望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向公众提供帮助 , 帮助公众了解心理学的专业” , 当多名心理咨询师根据《女心理师》的剧情在B站自发解读每个救助行为背后的深意 , 并以此提示网友“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等话题的普及型、重要性 , 如此影响远比简单的网络评分更重要 。
- 从不参加综艺节目的演员,胡歌表示自己是一个演员,陈坤实力打脸
- 《致命主妇》热播 孙语涵演绎从家庭主妇到女强人晋升
- ?春节档,十年了
- 怕老婆爱老婆的男明星,陈小春温柔,周润发言听计从
- 娱乐圈中从来不秀恩爱的几对夫妻,你知道几对?
- 尹正:从歌手转行当演员,后和沈腾合作走红
- 朱丹分享家庭生活日常 儿女由母亲阿姨帮忙带 只字不提周一围
- 朱亚文事业顺利,背后的妻子沈佳妮也很有“背景”
- 明星童年照,朱茵漂亮,刘德华从小帅到大,周星驰判若两人
- 46岁林志玲近照曝光,与以往形象大相径庭,原因外人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