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小说何以在IP市场“洛阳纸贵”


马伯庸小说何以在IP市场“洛阳纸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伯庸小说何以在IP市场“洛阳纸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伯庸小说何以在IP市场“洛阳纸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吴心怡
时下 , 电影《古董局中局》和电视剧《风起洛阳》同步面世、备受瞩目 。它们的原著作者 , 都是马伯庸 。待与观众见面的马伯庸影视作品 , 更是多达近十部 , 包括电视剧《风起陇西》《汴京》《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电影《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敦煌:归义英雄》、动画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之白夜行者》等 。
自从两年前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一举爆红之后 , 马伯庸俨然成为IP市场的人气王 , 其创作一时间“洛阳纸贵” , 乃至出现“马伯庸宇宙”这样的业界概念 。这不禁令人好奇 , 马伯庸的文学世界究竟有何魅力?
因合理而更加精彩 , 这是马伯庸小说别具一格的“好看”之处
为了保持剧集的神秘感 , 电视剧《风起洛阳》的原作小说《洛阳》还未上架 , 不知庐山真面目 。不妨让我们先从电影《古董局中局》的同名原作小说一窥马伯庸的文学世界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距离今天不太遥远的时代 , 一些懂得鉴宝的人 , 凭借知识才干 , 找回并保护失落的宝物 。小说在世界观的细节上不像后来的《长安十二时辰》那样考究 , 文词与立意也不如《草原动物园》那样诗性 , 却为马伯庸获得了通俗大众的市场 。它可能在文学性上不是太高超 , 但够“好看” 。
那么 , “好看”意味着什么?在《古董局中局》问世的前几年 , 伴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系列的走红 , 通俗小说界刮起了一股崇尚冒险、寻宝的疾风 , 以盗墓或考古为名目的小说层出不穷 , 但绝大部分都比较粗糙 , 核心内容没有真实的历史、文物知识作为基础 , 只能靠渲染机关、陷阱、宝物法力和一夜暴富来增加刺激 , 本质上是幻想、灵异小说 。这类小说或许也可以是“好看”的 , 让人手不释卷 , 但它的魅力实际上在真实的古物、古墓之外 , 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没能在写作中充分地开掘出历史、文物蕴含的价值 。
《古董局中局》的写作却独辟蹊径 , 小说中运用的历史知识都是确实可考的 , 关于宝物的虚构也是合理的 。和盗墓小说不同 , 国宝级文物在《古董局中局》的故事里极其珍贵 , 一生难得几回见 , 这才成为多方竞相争夺的目标 。小说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 , 不是说教式的 , 而是与情节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 在需要显现的时候露出冰山一角 , 推进着情节的发展 。这样一来 , 作者不必给文物添加法力或诅咒 , 就可以勾起读者的兴奋 , 民族情感、家族沉冤、尔虞我诈 , 都自然而然地交织其中 。换言之 , 《古董局中局》的成功之处 , 就在于平衡了小说的现实感与可读性 , 它跌宕起伏的故事 , 正因为有了真实的历史与分寸适度的虚构作为基础 , 才能成立 。它不是兼顾了“精彩与合理” , 而是“因为合理 , 所以更加精彩” 。而这 , 也是马伯庸小说中别具一格的特色 。
在史书的空白处 , 以奇想与实验描绘上可供怡悦的花朵
单纯凭借对于历史背景的尊重 , 是无法成就马伯庸的声名的 , 很显然 , 他的创作自有其跳脱之处 。对历史细节的重视 , 和专业主义的精神 , 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 或许对于影视改编可以带来某些帮助 , 但在必要的合理之外 , 马伯庸的小说远非一板一眼的历史小说 。创作中大量的奇想与实验 , 造就了马伯庸强烈的个人风格 。这也是他历史题材小说的重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