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流量、IP&题材、类型&政策,中国电影到底需要依靠什么?

每逢年底 , 国内各行各业都要做两件事 。第一个是总结、第二个是冲业绩 , 这些对于电影行业也必不可少 。但今年很多从业者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还能顺利完成一些既定任务吗?”
在变幻莫测的格局下 , 到底需要什么来维系市场运行?
其实今年贺岁档开局还算顺利 , 但对比起前几年的繁荣 , 总感觉缺点什么 , 仅把责任和问题归结到进口片缺失和疫情影响是有失公允的 , 毕竟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
不仅仅是从业者 , 就连普通影迷和观众都会抱怨内地电影市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症结 , 别看中国现在是全球范围内电影市场恢复最好的地区之一 ,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好转而产生变化 , 反而会在一些时刻凸显出来 。
影响和制约电影发展的 , 或者说左右电影攫取票房的因素有很多 , 但从制作环节上来看 , 选取明星还是依靠流量、打造IP还是倚重题材 , 或者寻求类型的突破和找到政策方面的利好因素一直困扰着大家 。
演员为主、流量为辅 , 两者需要更好的融合
其实真正能够做到彻底不依赖流量明星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 , 虽然近两年关于流量明星在不断反噬影视作品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剧 , 但如果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 优秀演员的确有不错的性价比 , 但流量明星所能带来的直接利益更是很明显的 。
在很早之前 , 电影和电视行业有着泾渭分明的鸿沟 , 两者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壁垒 , 电影行业似乎有一定程度上对电视行业的鄙视链 , 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 电视剧会成为最好的引流和累计流量的工具 , 毕竟对比电影而言 , 电视剧在多个方面的门槛都不高 。

演员&流量、IP&题材、类型&政策,中国电影到底需要依靠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我就是演员》第三季视频截图
如果从最近几年一些纯粹以打造演艺职业综 艺作品的风评来看 , 不考虑一些节目组刻意为了打造节目效果去造势 , 很多观众对于一部分流量明星的抵触情绪和相关言论是非常强烈的 , 但当节目效果达到相关部门预期后 , 这些获得流量的演员想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仍旧是困难的 , 至少想等到大银幕的机会并不容易 。
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肯定是好的方向 , 要知道依照过往几年的经验和教训 , 像《跑男》《爸爸去哪儿了》《欢乐喜剧人》无一例外都形成了流量的转换 , 尽管这些明星中是不乏优秀的演员 , 但大部分观众更多还是冲着流量来消费这些影片 。
其实到底是要靠流量还是寻找适应的演员 , 行业内的大咖似乎会有更适合身份的发言权 。这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像吴京这样的顶级导演和演员 ,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吴京在拍摄《战狼2》最初也曾动过找流量明星和小鲜肉的念头 , 毕竟像这样重工业加持强烈的影片 , 先想到对投资者负责是非常必要的 , 好在于最终大部分国内的爆款影片 , 也都做到演员优先 , 流量为辅的原则 。
这里其实也包括了最初“开心麻花”的一些成功的作品 , 毕竟通过多年的打造和磨砺 , 大部分麻花的作品都具备相当的流量属性 。
IP下潜和题材上升 , 内容持续为王在延续
几年前行业内外不断的谈IP、讲IP和淬炼IP , 在那个时期的确会存在了不讲IP就过时了 , 但很快谈论IP便成过时之物 , 似乎在电影行业中 , 热点的转换要比IT产业中摩尔定律的淘汰率更快 。
IT行业中的摩尔定律大概是指电子元件中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便会翻倍 , 在电影产业中 , 我们的热点转换同样如此之快、如此之高 , 以至于大部分中小影视公司都很难跟上行业头部公司的步伐 , 他们的被行业淘汰的风险和几率是最大的 , 也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