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流量、IP&题材、类型&政策,中国电影到底需要依靠什么?( 二 )


其实IP从来也没有离开电影行业 , 只不过大家已经不再以其作为炒作的热点和吸引投资的工具 , IP的熟悉逐步在下沉 , 或者更多变换一个方式来做重新的定义和价值的转换 。
从今年贺岁档的开局之作《古董局中局》便可以佐证这趋势 , 当马伯庸和其作品累计并形成了一定的IP品牌效益之后 , 和之前鬼吹灯可以打造爆款《寻龙诀》一样 , 马伯庸电影宇宙也会借助其IP效益呼之欲出 。

演员&流量、IP&题材、类型&政策,中国电影到底需要依靠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问题和症结在于 , 尽管无论是早期的IP属性和现阶段通过更广泛大数据统筹推演后的市场形态 , 很多作品会受到制作成本和周期 , 包括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 很难形成更有效的内容转换 。
比起像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刘慈欣的三体、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这样的明牌超前IP , 最近的黑马爆款《扬名立万》虽然是更多是依靠内容来取胜 , 但又不得不承认“万合天宜”作为一个老牌互联网短剧IP的存在 , 或许万合天宜这次的将IP品牌转换到内容的上升才是该片成功的关键密码 。
和演员(或者流量明星)不同 , IP和题材往往是更容易吸引和影响核心影迷 , 无论是原著的拥趸 , 或者是品牌的忠实粉丝 , 他们往往会将对IP的喜好附加值更多叠加到对影片的喜好之中 , 这一点是很多明星仅靠自身吸引力无法达成的 , 同时也更容易IP的内容转换成功 。
更为重要的一点 , IP可能只是一个外壳 , 其包裹的更多还是项目的核心题材 , 这一点也是大部分影视项目逐渐开始倚重的部分 , 或者说已经有大部分的影视公司开始专注依据IP来打造自身更为适应的题材项目 , 像博纳近两年的主旋律影片、中影华夏打造“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影片、光线专注的青春片和动画片 , 都已经成为各大厂的头牌项目 。
当然做专业的题材是需要一个相当的漫长的过程 , 不仅仅是团队专业人员培养 , 也包括对观众习惯的养成 , 其实从广泛的角度来看 , 迪士尼和漫威借助“复仇者联盟”这巨大的IP所形成的题材优势 , 已经让其他好莱坞厂商很难在短期内超越 。
补充稀缺类型 , 紧跟政策风向
2020年以来 , 所有人都已经察觉到进口片出现了较明显的颓势 , 不仅仅是之前的一些类型片的优势不在 , 在其他很多方面的传统差距我们也在一步步的赶上 , 但也必须要看到 , 其实国产片也同样在面临着好莱坞一样的困局 。
只不过相对而言 , 现阶段中国内地尚不存在好莱坞那种特别极端的“政治正确” , 或许说目前好莱坞的政治正确所形成和导致的问题只是表面问题 , 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发展这些年之后 , 受到一些成功项目的熏陶后 , 无论是项目开发者还是观众 , 对于新类型的谨慎和抵触已经形成 。
不过中国内地恰好没有形成太过稳定的观影习惯 , 或者说大部分观众容易跟风和凑热闹 , 观影更多需要口口相传和形成足够强的话题性 , 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出现品质相对过硬的新类型影片 , 很多观众都会出现“趋之若鹜“的状态 , 可能看起来的确是跟风 , 但根本性问题还是大家对于新鲜事物有足够强的好奇心 。
但从项目的孵化期来看 , 大部分出现的爆款都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 而且大部分项目都先需要有相应政策的出现才有更多实际被推动和形成的可能性 , 毕竟市场上会有大量的存量风险的项目待开发 , 贸然去做新类型影片往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
虽然《战狼2》《长津湖》取得了成功 , 仍有相当多的主旋律影片并没有彻底获得市场大面积的肯定 。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表明上一些作品都是主旋律 , 但从政策方针的细节和具体实施过程中 , 肯定有一个更优先的级别 , 或许说在《战狼2》的周期内 , 海外救援是政策倾向更强烈的一面 , 但到《金刚川》和《长津湖》时期 , 尘封多年的抗美援朝题材逐步解冻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