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部优秀网络视听节目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 二 )


随着欣赏品位的提高 , 用户对精品内容的需求不断加强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说:“精品要有形有神、入眼入心 , 有感染力、爆发力 , 又要可长可久 。精品 , 不但我们本民族的人喜欢看 , 不同国家的人也喜欢看 。不但我们这代人喜欢看 , 下一代人仍然喜欢看 。”
“造船出海”受欢迎
“我从TikTok等平台认识了许多中国短视频博主 , 也了解到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来自德国的网友克劳斯说 。
近年来 , 中国短视频平台及其内容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 。例如 , 李子柒因拍摄中国美丽的田园生活、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而在海外走红;“阿木爷爷”全流程手工打造的器物让外国观众纷纷点赞 。网络视听作品已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 , 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
依托互联网新载体 , 中国影视剧“出海”的步伐越迈越大 。据悉 , 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的推动下 , 50部精选国剧今年6月至10月在德国、巴西、马来西亚等10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播出 , 引发国外观众的追剧热潮 。其中既有《山海情》《在一起》《大江大河》《跨过鸭绿江》等口碑良好的电视剧 , 还有《人间世》《奇妙之城》《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等广为人知的纪录片 。
目前国产影视“出海”不再局限于海外发行这一维度 , 不少互联网公司开始自建海外平台 , 探索国产影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新路径 。例如 , 腾讯视频、爱奇艺、芒果TV等纷纷推出海外版 。“为了持续向海外用户提供华语内容 , 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通过翻译字幕、本地化配音的方式 , 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原汁原味地传播到海外地区 。”腾讯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 。
《规划》提出 , 全力讲好中国故事 , 传播好中国声音 ,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开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服务模式 , 打造精品内容国际传播矩阵 , 加强数字视听贸易培育支持等 , 拓宽“走出去”渠道和方式 , 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主流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可以一起发力 , 在内容和方式上互相补充 , 进一步打造全方位、多主体、多层次的对外传播格局 。”王炎龙认为 , 对外传播不仅仅是主流官方媒体的任务 , 自媒体也可以发力 。如部分博主借助TikTok等平台传播汉服、民乐、敦煌等中华文化 , 获得了较广泛的关注 。
科技赋能传更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沟通与文化交流 , 将是国际交流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络视听作为现代传播渠道 , 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中 , 作用举足轻重 。
据《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分析 , 未来五年 , “文化+科技”将成为网络视听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 在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中扮演引擎角色 。从内容创作传播角度看 , 视频智能合成技术、视频大数据搜索系统、全息成像技术等视听技术将不断提升内容创作传播效率和互动体验 。
《规划》提出 , 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 , 推进融合化、高清化、特色化发展 , 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 创新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进高新视频发展 , 向用户提供超高清、VR、AR、全景视频、全息成像等高品质视听服务 , 更好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新需求 , 引领文化新消费 。
目前 , 网络视听产业已形成会员、广告、版权、直播带货、IP生态开发等多种商业模式 。国家广电总局统计公报显示 , 2020年网络视听用户付费、节目版权等服务收入超过830亿元人民币 。网络视听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 仍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 , 比如视听内容的侵权问题一直是行业顽疾 , 相关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内容创作要成为创新激励的关键着力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 对内容版权保护的力度应当加大 , 要让创新成为一件受保护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