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埃博拉中国线》: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友情

《埃博拉前线》播出近尾声 , “破防”“泪目”成了从头至尾刷屏的高频词 。故事里的中国医疗队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 , 观众在悲欣交集中感受什么是医者仁心、大国担当 。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 , 《埃博拉前线》总导演杨文军说:“最为感慨的是 , 真实的‘埃博拉前线’有挖不完的动人细节 。”

《盖埃博拉中国线》: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友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4年 , 全世界的目光投向西部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西非多个国家爆发 。在这场人类生命安全的挑战中 , 中国援外医疗卫生人员响应号召 , 不顾安危千里驰援 , 与非洲人民在一起 , 与国际社会合作 , 积极投身抗击埃博拉的战斗 。
历史需要记忆 , 呈现是为了更好地记忆 。为讲述这个发生在7年前、1万公里之外的真实事件 , 《埃博拉前线》的剧本打磨历经3年多 , 主创采访多个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和亲历者 , 积累数百小时的采访素材、近千万字的采访记录 。
一切的付出与努力 , 都在与观众的对话中传递创作者的初心 。
眼光平视讲述平和
呈现人类共通的真善美
《埃博拉前线》开篇就是中非人民一家亲的美好画面 。完成两年援助任务的中国援卡医疗队即将回国 , 18床病人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 。
“这个国家有600万人民 , 只有不到200名医护 。”四级病毒如同在烈火上丢了干柴 。在传染病评估中 , 四级病毒最为危险 , 埃博拉病毒又是四级病毒中最致命的一种 , 患者致死率最高可达90% 。节制有力的画面语言 , 向观众描述着埃博拉的凶险 。危机、恐惧接踵而至 , 中卡友好医院外科医生盖斯姆成为首批倒下的医护人员……

《盖埃博拉中国线》: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友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盖斯姆父女
抗击埃博拉的历程 , 并非第一次被讲述 。“国外已有同题材的纪实文学和影视作品 , 中国电视剧如何讲得有声有色、有所超越?”如何破题 , 摆在杨文军等主创面前 。
他们的目光投向这场战役中的人 。在这部剧里 , 不论肤色、国籍、语言、职业、身份 , 每一个在“埃博拉前线”坚守、拼搏、抗争的人都是英雄 。观众看到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大爱无疆 , 也感受到非洲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对中国朋友的深情 , 以及他们独特的生命观、文化观、价值观 。
“我们努力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 着力刻画男主角郑书鹏 , 也将笔墨涉及长于非洲深爱非洲的采访人员何欢、三代援非的中国医生何东、扎根非洲的中国商人韩勇奇 , 将中非传统友谊融进真实可感的人物和细节 。除了重点打造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英雄群像 , 还着力打造一个真实、美好、质朴的非洲 , 塑造一批温暖、勇敢、心怀大爱的非洲英雄 。”在杨文军看来 , “老盖就是非洲英雄的缩影” 。

《盖埃博拉中国线》: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友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诗意画面书写郑书鹏与盖斯姆的友情
中国援卡医疗队副队长郑书鹏与盖斯姆的友情 , 戳中观众心窝 。与原型人物盖斯姆同名 , 剧中的老盖留学中国多年 , 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 对中国音乐《梁祝》有独到理解 , 用老抽调味番茄炒蛋 。他的出现 , 一下子拉近故事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 他的逝去 , 让郑书鹏树立对病毒追根溯源的决心 , 也让不少观众洒下不舍的热泪 。老盖离开了 , 他的女儿加入中国医疗队 , 他们以前赴后继传承着改变现状的理想、超越国界的情感 。“小女孩是我们在群演中发现的 , 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告诉我们 , 老盖的故事需要讲下去 。”杨文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