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构建出高温稳定的铜基催化剂

近日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孙剑、副研究员俞佳枫团队 , 与日本富山大学教授Noritatsu Tsubaki、大连化物所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岳峰等人合作 , 构建了800℃高温稳定的铜基多相催化剂 。合作团队结合磁控溅射(Sputtering , SP)和火焰喷射(Flame spray pyrolysis , FSP)两种负载型催化剂制备新技术 , 分别对金属铜的电子结构和TiO2载体的可还原性进行重构 , 首次在较低温条件下构建了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上经典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 , 进而实现了耐水耐高温铜催化剂的可控制备 。
长期以来 , 铜基催化剂因其廉价和高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催化反应中 。但受限于较低的塔曼温度 , 铜纳米颗粒极易在300℃以上烧结聚集而导致失活 , 限制了其高温应用 。因此 , 构建可稳定铜颗粒的保护层 , 从根本上限制其聚集长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 。然而 , 金属铜的功函数较低 , 并且对氢气活化能力较弱 , 较难诱导载体物种向其表面迁移形成包裹 , 无法像传统贵金属一样在温和条件下形成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该工作中 , 科研人员通过利用自主开发的SP技术 , 改变了Cu的外围电子环境 , 并采用FSP技术 , 增加了氧化物中晶格氧无序度 , 分别促进电子转移和载体还原 , 实现了在300℃较温和条件下即可形成SMSI 。研究发现 , 在高温(550-800℃)CO加氢(逆水气变换)反应条件下 , 该铜基多相催化剂可连续稳定运行700小时 , 并且未见颗粒长大 。该工作实现了铜催化剂上SMSI的构筑和调控 , 阐明了催化剂表界面上的反应过程和催化机理 , 为提高铜基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提供了新策略 , 有望进一步拓宽铜基催化剂的高温应用领域 。近年来 , 孙剑团队在CO2加氢和先进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和新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采用SP技术(Sci. Adv. , 2018;ACS Catal. , 2014)和FSP技术(ACS Catal., 2020;Chem. Sci. , 2018;Chem. Comm., 2021;Appl. Catal. B: Environ. , 2016)开发出与传统催化剂不同性质的催化材料 , 并应用于加氢、氧化、重整等多种催化反应中 。
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Sputtering Reconstructed Cu-based Catalysts为题 , 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的支持 。

科研人员构建出高温稳定的铜基催化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连化物所实现高温稳定的铜基催化剂的研制
温馨提示:近期 , 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 。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 , 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 。
【科研人员构建出高温稳定的铜基催化剂】来源:中科院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