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是否跟上了古装剧的审美升级?( 二 )


《鹤唳华亭》虽为历史架空剧 , 但服化道却是写实主义的风格设定 。精心设计的服饰道具 , 高度还原了宋代的风土人情 , 透露出以淡雅、低调和精致为主要特征的宋代美学 。该剧所出现的文官服饰 , 如朝天幞头、花式折角幞头、程子巾、通天冠、方心曲领、玉带、鱼符等服装细节均把控得十分严谨 。就连贵族女子不同场合穿的袆衣、鞠衣、朱衣、礼衣 , 也尽有体现 。让观众在这个历史悲剧中感受个人情感和儒家理法之间矛盾痛苦的同时 , 又充分领略了宋服宋制之美 。
以唐代生活风情为背景的《骊歌行》 , 虽然是一部爱情轻喜剧且整体评价不高 , 但其服化道确实是考究精良的 。在服装造型及妆容上 , 着重参考古画、陶俑及敦煌壁画等资料进行设计呈现 。在服装制作上 , 汇集了各种传统技艺与非遗元素 , 如螺钿、缂丝、绒花、扎染、蜡染、打籽绣和盘金绣等 。主创团队用他们的精巧和匠心 , 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绝美呈现在观众眼前 。
合格的服道化首先应该是合理的 , 之后加上富有创意的设计 , 才有可能成为展示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学的平台
由于在原著作者和剧集主演方面都集结了顶流 , 《风起洛阳》开播之前就拉满了期待值——期待其在各个方面都成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升级版 。但事实并非如人们所料 。抛开剧情、表演、剪辑等方面的硬伤不谈 , 单是环境设计和服化道的潦草 , 也使得这部剧本应具有的精品质感大打折扣 。
首先 , 用充斥着每个角落的连串红灯笼来表现盛唐繁华 , 实在是差强人意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 , 成片成串的红灯笼确实给予过观众以华丽的视觉震撼 , 但时隔近三年 , 同样的悬疑探案题材 , 同样级别的演员阵容 , 居然还用同样的环境造型套路 , 观众就无法不审美疲劳到开始冷静审视其合理性了 。比如高秉烛的安身处 , 是一间当中放着一口棺材的破陋居室 , 但屋顶却整齐排列着上百盏红灯笼 。即便为了突出主角光环 , 甚至即便单纯地为了追求视觉效果 , 也应考虑基本的合理性 。如果布景不能与剧情相互映衬 , 环境不能成为人物性格命运的注脚 , 那么视觉再华丽也不为剧集增色 。
用来集中体现“盛世”的“南市”街景 , 也只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拥挤、逼仄的闹市 。放眼望去 , 街边满是廉价的义乌小商品 , 比如我们在旅游景区常见的那种贝壳风铃 。想象中唐朝的雍容细致 , 被批量生产的旅游纪念品搞得灰头土脸、粗鄙不堪 。成千上百的群演穿着横店服装库质感的“唐装” , 手持造型乡土的假花走来走去 , 令观众不由得频频跳戏 。
当然 , 几位主角的服饰造型还是相当考究的 , 但却与环境背景格格不入 , 导致每个主角都像浮在背景布上进行着努力而夸张的表演 。本该由服化道集体营造出来的古代氛围缺席了 , 即便再耀眼的明星也很难以其个人光芒将所有背景和周遭细节填满 。
对于古装剧来说 , 合格的服道化首先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 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 , 加上富有创意的设计 , 才能成为承载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的最佳容器 , 也才有可能使剧集成为展示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学的平台 。而《风起洛阳》作为一部有大投资大明星的作品 , 却没有适当、细节考究且有创意的服化道做“配套设施” , 显然很难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制作” , 更不要说成为又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载体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我们期待 , 会有更多用心制作的古装剧出现 , 用独到的设计引领审美 , 用细节处的考究烘托古典氛围 , 让建筑、装饰、服装、道具以及光影色调与光彩照人的演员们一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展现国风之美的惊艳之作 。